馬太鞍0926》與污泥及垃圾奮戰,部落及志工自發清運,呼籲縣府儘速統籌(Day 4)

花蓮光復在堰塞湖洪水過後,變成一片泥沙與垃圾交織的戰場。災民辛苦鏟泥、清理家具,家園仍是一片狼藉;北富村的垃圾堆積如山。儘管部落自主組織清運行動,也有外地志工帶著工具步行進入災區,協助居民分擔清理。

儘管愛心澎湃,但道路狹窄、交通擁塞,加上缺乏統籌,讓愛心與資源難以精準落地。災民呼籲,縣府應盡快成立統籌單位,「有了分配,才不會浪費,也能縮短災民恢復日常生活的漫漫長路。」

光復市區街道一片狼藉,泥沙與垃圾交織。居民頂著疲憊身軀,每一鏟都是與災後困境的抗爭。(攝影/楊語芸)

泥沙未退,災民的家園清不完的戰場

都說花蓮的土會「黏人」,然而這次堰塞湖傾瀉而下的泥沙,卻是黏得讓災民痛苦不堪。《上下游》徒步走進光復市區,在塞車車陣縫隙間穿梭,只見居民一個個滿身泥濘、面容憔悴。

辛苦鏟沙清理兩天,家園依舊狼狽,頂多只是把 30 公分的積泥鏟到剩 10 公分,或者把覆蓋兩坪大的泥層縮小成一坪。那種無力感,寫在每個人的表情上。

中正街的孫家,一樓全被污泥淹沒。沙土混著污水,讓家具骯髒不堪,電器用品幾乎全毀。這兩天他們靠著家人和朋友動員,一桶一桶把客廳裡的泥巴抬到小院子裡。眾人邊幹邊提醒彼此:「桶子要推,不要硬抬,這是長期抗戰,別讓腰先壞了。」語氣中有著既無奈又堅韌的決心。

YouTube video

在中正街末端、靠近馬太鞍橋(非台 9 線的馬太鞍大橋)一帶,少數住戶終於有水源,可以動用強力水柱沖刷泥沙、清理家具。但大部分家當早已報廢,任憑怎麼沖洗都救不回來。泥沙因密度高又滲透污水,沉重得嚇人,鏟幾鏟就筋疲力竭,就算戴著手套,雙手依然被磨破。

更多沒有水的住戶,只能一鏟一鏟把污泥往外拖,堆在家門口。縣府雖派來怪手和載運車協助清運,但量能有限,遠遠趕不上泥沙的堆積速度。居民最擔心的是若再遇上大雨,門口的泥沙可能再度被沖回屋內,讓這場災難重演。

街道被泥沙覆蓋,居民清理家園,每個人都滿身泥濘,努力恢復生活秩序。(攝影/楊語芸)

垃圾海覆村,惡臭骯髒

除了滿地爛泥,光復鄉北富村眼下要被垃圾淹沒。由於佛祖街垃圾場被洪水摧毀,23 日下午,大批廢棄物隨洪水傾瀉而下,湧入中正路二段吉多漢一帶,災民林恆智形容,那場景「就像垃圾海」,數百噸垃圾隨水漂流、堆高,還流入稻田。他說,雖然家中倖免,但更憂心的是惡臭與骯髒環境,恐怕將引發病媒孳生,帶來另一波隱憂。

另一頭,中正路一段的災民詹耀煜也親眼目睹垃圾沖進家園,廢棄物甚至將他的轎車高高堆起,惡臭難以忍受。但由於住處位於市區外圍,災情一直未受重視,直到他主動致電中央求援,國軍才在今日抵達,協助清理。

YouTube video

太巴塱部落自力救濟,非常歡迎大家協助

眼見垃圾堆積如山,太巴塱部落族人決定自力救濟,自發組成「北富村垃圾山清運行動」。聯絡人鄭先生指出,鄉公所人力明顯不足,即使已有桃園市環保局加入清理,運輸能力依舊遠遠不夠。部落急切盼望外部資源加入,特別需要能夠協助「分區清理、集中堆置、後端載運」的力量。

目前急需清運的地點,包括光復鄉北富村太巴塱橋頭、中正路二段與富田一街。若需路線指引、後勤補給,請聯繫鄭先生(0986-963224)。

北富村有堆積如山的垃圾急待清運。(照片提供/鄭先生)

志工徒步災區,尋找少人關注的災民

在垃圾與泥沙堆積如山的同時,許多外地志工也默默走進光復。高雄來的兩位志工,帶著手套與鏟子,搭火車抵達光復,從車站一路步行進災區。他們發現愈靠近火車站,愈容易看見志工協助,但走得越遠,人手就越稀缺。於是,他們刻意走到中正路末端,替較少人關注的災民分擔清理工作。

兩人不願透露姓名,只說自己只是「小人物」,看到媒體報導得知物資已足、卻缺乏人力,便決定搭火車而來,不想再增加當地交通壓力。今晚他們將前往花蓮市住宿,明天再返回光復繼續幫忙。

全身沾滿泥沙的志工默默走進災區,用雙手鏟起居民家門前的泥土,他們選擇不露臉、不具名,但行動傳達著無聲的關懷。(攝影/楊語芸)

罷免運動結識,花蓮志工團號召出力

同時,一支身穿橘色背心的花蓮志工團也在現場出力。副召集人潘文欽表示,成員彼此是因罷免運動結識,如今有人號召,大家便一同投入救災。白天協助鏟泥,晚上回到各自家中,隔日再搭火車返回。有位從台中開著小山貓趕來的司機,看見他們赤手鏟沙,便主動加入行列,協力加快清理速度。

記者實地步行測試,從火車站起算,15 分鐘腳程內仍有許多居民急需幫忙,越往外圍,援手越稀少。對於願意在連假期間付出的人們,若能帶著工具、搭上火車,再用雙腳走進災區,將能讓愛心更直接落到最需要的地方。

花蓮志工團隊在災區清理泥沙,副召集人潘文欽(右)帶領成員協助居民整理家園。(攝影/楊語芸)

愛心無從安放,災區急需統籌

今天下午,中正街不斷大塞車。潘文欽解釋:「大家聽說佛祖街災情嚴重,都想趕來幫忙,結果開車來才發現根本進不去,只好掉頭,才造成大混亂。」這一幕映照出全國湧來的善意,也突顯缺乏統籌的窘境。

潘文欽表示,問題不在於沒有資源,而是「沒有一個統籌單位,告訴大家災民在哪裡、需要什麼協助」。街頭隨處可見物資救援車,不斷巡邏、詢問是否需要便當或飲水,然而他們在清理時仍遇到災民焦急地問:「有沒有便當?」這樣的落差,顯示供給與需求並未真正對接。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志工與災民之間。志工走進災區,往往先遇見誰就幫誰,於是愈靠近外圍的住戶愈難得到援手。災民詹耀煜無奈地說,他家中泥水深達一公尺,至今仍無法清理,「30 公分(指污泥深度)的地方已經有人幫忙了,我的一公尺卻沒人進得來。」

潘文欽呼籲,縣府應盡快成立統籌單位,善用民間各方湧來的力量,把愛心引導到最需要的地方。「有了分配,才不會浪費,也能縮短災民恢復日常生活的漫漫長路。」

災民詹耀煜面對鏡頭靜靜站立,災後居民的無力感全寫在臉上。(攝影/楊語芸)

警訊傳遞斷落,居民錯過撤離時機

災民蔡小姐今天特地向收容中心請假,回到家中清理。她感謝一支不知名的義行團體,經過她家時送來鏟子、掃把、刷子與手套,這些正是災民迫切需要的工具,「真的很感謝,這比任何慰問的話都實際。」

然而,談到這次災害,她語氣一轉,忍不住提出心中的疑惑與擔憂。她表示,9 月間手機簡訊不斷傳來警示,每一次都是紅色警戒,但最後卻沒事,讓居民逐漸產生「狼來了」的心態,這次自然也就沒有立即反應。「應該用更緊急、更能讓人警覺的方式示警才對。」

她還提到,自己問過一些親友為什麼沒有撤離,對方回答根本沒收到簡訊,「尤其是老人家,哪裡有在看手機!」

災民黃先生則補充,他除了收到簡訊,也有聽到廣播,但據說更外圍的居民沒有聽到廣播,「訊息其實滿混亂的。」這樣的落差,讓人們錯失最佳的撤離時機,也加重了這場災難的傷害。

蔡小姐和家人齊心鏟起家中的污泥,努力恢復家園。(攝影/楊語芸)

佛祖街失聯,家屬守望盼再相見

警訊未能及時傳遞,對部分居民而言,代價是難以承受的。佛祖街的劉先生就面臨這樣的遺憾──他的姐姐、65 歲的農民劉素珠至今仍舊失聯。此前消防人員曾在她家中找到一具大體,雖然面目難辨,但女兒判斷特徵不符,推測應是母親來訪的友人不幸罹難,目前正等待 DNA 檢驗。

劉先生不願放棄,今日又有台南市義消人員挺進災區協助。不過,由於佛祖街積泥太深,一些義消只能由怪手載進去,另有義消透過空拍機畫面,請劉先生「帶路」,希望能順利找到姐姐。即便心中已有最壞的準備,他仍祈盼能讓親人早日回家。

災區小幕後:在停水的城鎮裡彼此打氣前行

記者步行在災區,攝影鏡頭對著辛苦整理家園的災民,長鏡頭一拉,卻發現 100 公尺外,另一家媒體的記者也正舉著長鏡頭拍向這裡,彼此都進了對方的畫面。兩人相遇後簡單交換訊息,互道平安,同行的鼓勵在此刻格外珍貴。

回到民宿寫稿前,經過「記者好朋友」便利商店,想買杯咖啡,卻因停水停售,彷彿天大打擊。幸好熱水器裡還剩下一點熱水,店員貼心讓記者用掛耳包泡咖啡,還堅持不收錢,這份小小善意在混亂的災後日子裡顯得格外感人。

停水進入第三天,在民宿無法上廁所與洗澡,連老闆娘都看不下去,問記者要不要搬去瑞穗或花蓮市居住。但光復鄉的觀光產業注定重創,如今每一筆收入都至關重要。不只記者選擇留下,同住的救難人員也沒有離開──因為在這裡,每一個人的守候,都代表著一點點支撐。

馬太鞍堰塞湖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