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0927》塵泥深處燃起微光,萬名志工有序編組,中央地方政府各據一方(Day 5)

今日光復鄉烈日炙照,在泥濘淤積與塵霧漫天中,交織兩個極端世界。全國各地志工湧入,臨時編隊、包車支援、餐食供應與工具分發,形成有序而堅定的力量,在塵泥間點亮微光。

與此同時,縣府與中央指揮所各據一隅,在幾乎相同的時間各開各的記者會,雖然政府事務有其分工,但協力與統整仍有挑戰。民間力量與官方運作的差距,映照出光復重建過程的複雜現實。

YouTube video

志工潮湧進光復,塵泥深處燃起微光

災後五日,災民困於兩個極端的世界:低窪處泥濘淤積,舉步維艱;乾裂處塵霧瀰漫,遮天蔽日,無論何處皆讓人苦不堪言。走進市區,景象宛如昨日的翻版:泥沙依舊堆積如山,街道依舊污穢不堪,人們依舊疲憊無力。這不是責難,而是殘酷提醒——復原之途注定是一場漫長而沉重的行軍。

碰逢連續假期第一天,全國各地的愛心人潮傾瀉而來,光復火車站擁擠得水洩不通。慈濟基金會表示,僅登記在案的志工已達五千人,若加上自發前來的,總數恐逾上萬。

志工走出車站,迎面就是慈濟提供的素麵與飲料,補充體力後,現場即可領取手套、鏟子、水桶等工具。無需繁瑣手續,只要在人群中舉手應聲,便能被編入小組,十人一隊,再以百人為陣。隊伍成形的速度如潮水拍岸,隨即攜帶工具四散而去。這股人力,像無數溪流從鐵道口奔湧而下,流入光復的街巷深處,在泥濘與塵霧之間,點燃一簇簇堅定的微光。

志工在光復火車站集合整隊,準備分組前往災區,帶著工具與希望出發。(攝影/楊語芸)

快速編隊,讓湧入的人潮化為秩序

指揮人員表示,根據昨天完成的場勘與盤點,已掌握各街道、巷弄與家戶的需求,今日便依規劃逐一派隊,由資深志工帶領步行前往協助。

雖然外界募集的鏟子、刷子等工具數量龐大,但今日的發放已接近告罄。指揮中心呼籲,離開的志工務必歸還工具,以利後續調度;而計畫再次返抵的志工若能自備器具,將使整體運作更為順暢。

另據瞭解,花蓮市區的雨鞋已全數售罄。光復車站出口左側轉角臨時設置的「雨鞋服務處」,成為接力交換的據點。短期投入的志工若願意將鞋子留下,便能讓後續人力無礙踏入泥濘,一雙雙雨鞋像在災區傳遞的接力棒,串連起無數願意並肩的身影。

火車站前人潮湧入,志工聚集準備投入光復災區救援。(攝影/楊語芸)

臨時車隊成形,載著志工奔向更遠的災區

除了「雨鞋服務處」之外,現場還出現了另一種接力——由在地有車的鄉親自發組成的志工車隊。雖然慈濟規劃的服務範圍多半以步行即可抵達,但若有志工願意前往更偏遠的部落與災點、又沒有交通工具,雨鞋服務處同時也是接駁車的等候處。這支臨時成形的隊伍已有近二十輛轎車與小卡車,無償接送志工前往各個需要的地方。

現場排隊的路小姐說,她在 thread 平台看到相關訊息,便加入 line 群組,決定前往人力更稀缺的地區支援。記者也跟著搭上由 Umaw 駕駛的小卡車,他正要載志工前往光復高職——學校老師發出求助,希望校園清理能獲得支援。

Umaw 是萬榮鄉的山蘇農民,他笑說自己也不清楚這支車隊究竟由誰發起,只是在 thread 上看見消息,便馬上加入。他說:「有力量就該來幫忙。」於是,這些不約而同的心意,便化為一輛輛車子,載著人力與希望,馳往塵泥深處。

Umaw駕駛小卡車,載著志工奔向光復偏遠災區,支援清理與重建工作。(攝影/楊語芸)

自發包車成行,志工從遠方奔赴光復

災後的光復,不僅迎來在地力量,也吸引遠方志工自發前來。台北來的一群志工不願具名,其中一位因戴著黑色口罩與墨鏡,姑且自稱「黑小姐」。她表示,許多人都想來花蓮幫忙,也願意分擔車資,但順風車有限,火車票又難以購得。於是,她乾脆自掏腰包包下三天的遊覽車,從台北直達花蓮,再轉乘區間車抵達光復。

這個以 line 群組「27,28,29 巴士包團」臨時組織的志工隊伍,不僅攜帶各式工具,更排定三天連續往返。黑小姐坦言,費用先由她墊付,「如果大家願意分攤就收,不然就算我自己出。」

類似的行動在各地開展。台中也有包車出發,沿途載上中壢、台北的志工,攜帶齊備的工具,甚至找到免費住宿環境,只為了能多停留,長時間陪伴災民。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身影,帶著創意與堅定,像一股股遠方的風,吹拂進滿佈塵泥的光復。

搭遊覽車從台中來的志工們(攝影/楊語芸)

不同世代的雙手,齊心扶起災後光復

火車一到光復站,人潮如江水般湧入、湧出,其中一個小小身影格外引人注目——十歲的趙紹安隨父親從台中搭火車抵達,完成了「半個台灣的旅程」。他童言童語地說,從電視上看到災民的辛苦,他希望能出一份力。問及是否怕髒或辛苦,他握緊手中的爬子,堅定地回答:「不害怕。」

遠方來的志工也同樣令人動容。來自美國的耶穌會長老 McMullen 和 Allen 全身髒污,但他們表示,能夠伸手協助災民,是一份榮幸。

耶穌會長老 McMullen 和 Allen 全身髒污,協助災民清理與復原家園。(攝影/楊語芸)

屏東潮州的陳小姐與男友,昨日起跟隨慈濟步伐走入張家,夜宿豐田旅館後,今日再次返回協助未完成的清理工作。她坦言,即便平時有健身習慣,仍被這份勞動耗盡體力。光是要將爛泥裡的沙發拔起,就讓人累翻了。她並評估,十幾位志工、工作一整天,也不可能完全清理乾淨一戶。

新竹來的蕭景文右手臂纏著三角巾,他笑稱:「不要小看泥巴,真的非常難鏟,鏟子超人不好當!」因使用不當,他的骨頭已錯位,但仍不打算回台北,打算在花蓮休息後再度返回。他說,能親自用力協助災民,這些辛苦都值得。

比薩餐車駐守火車站,熱食支援災區志工

從高雄遠道而來的「波洛卡手作窯烤比薩」餐車,已連續三天駐守在光復火車站前。陳老闆表示,今天人潮格外踴躍,中午一點所有餐點便被取光,目前正等待補給。他坦言花費未細算,也認為費用不需掛齒,能夠幫上忙最重要。

陳老闆說,災區急需即時可食的餐點,志工、國軍與義消都需要能量。雖然已有許多人投入義煮,但供應仍遠不及需求。他呼籲更多餐車主都撥出一天時間支援,輪班安排將能讓服務持續更久。

波洛卡手作窯烤比薩餐車與陳老闆駐守光復火車站,提供熱食支援奔忙的志工。(攝影/楊語芸)

政府資源調度仍需協力,清污與供水仍面臨挑戰

相較於民間自主救援的高度活力,政府資源的運作仍顯分散。中央指揮所與花蓮縣政府指揮所各據光復糖廠一隅,兩邊記者會的時間僅相差半小時,令媒體奔波,也讓外界難以理解為何不能統一對外說明。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在今(27)日記者會上表示,中央已緊急調度 800 台高壓沖水機,將分配給慈濟、國軍及光復鄉七個村落使用,以提升清污效率。他並提及,昨日系統供水已全面恢復,若仍出現水壓不足或暫時停水的情況,可能是家戶大量用水清理,加上搶修過程中管線受損之故。

不過直到截稿前,西富村、太巴塱一帶,許多民居仍舊停水。記者致電台水公司,陳股長僅表示「會再派員瞭解」。

針對街道家園的清理工作,賴建信表示,預計兩週內完成。中央已整合各界資源,並有國軍兵力及大量志工投入,希望能縮短清理時間,盡快讓居民恢復正常生活。

賴建信補充,如個別家戶仍舊停水,可直接聯繫台水公司花東處葉處長 0912-127216 或陳股長 0912-160-052。

賴建信於記者會說明光復清污與供水調度,回應災區重建進度。(攝影/楊語芸)

堰塞湖安全無虞,馬太鞍溪防洪工程啟動復原計畫

針對堰塞湖安全性,賴建信指出,目前堰塞湖蓄水量約 700 萬立方公尺,僅為滿水位的 7.7%,湖水正以每日 40 至 80 萬立方公尺的速度穩定溢流,已無潰堤風險。然而,北側崩塌地仍存在不穩定因素,下游馬太鞍溪右岸約 2,860 公尺的堤防遭沖毀,大量土石淤積使河床墊高,仍需密切監控。

水利署啟動三階段復原計畫。短期目標是調度超過 151 部重型機具,全力進行水流導引與缺口封堵,預計在兩週內完成第一道防線,並利用消波塊及太空包等材料進行緊急加固。

中期目標則預計在農曆過年前完成河段低點及轉彎處的強化工程,以提升河防安全。長期規劃則在明年四月完成整體堤防重建,並將全面檢討馬太鞍溪治理計畫,評估是否需要加高或加厚堤防,以因應未來可能的挑戰。

縣府記者會僅由處長主持,媒體關切首長缺席

光復糖廠另一側,花蓮縣政府召開災後首次記者會,然而縣長徐榛蔚與副縣長顏新章皆未出席,由行政暨研考處處長陳建村主持,記者會僅接受事先透過 line 群組提交的提問,現場發問則被要求「去參考其他媒體的報導」。

現場媒體質疑,為何縣長、副縣長未親自主持,陳建村回應,所有首長及同仁均以救災為優先,持續在第一線協調指揮,新聞發布則依權責由發言人負責。媒體再度表達意見,認為首長應坐鎮指揮中心,向國人說明災情,未必需要在記者會時親自勘災;陳建村僅表示,會將媒體意見向上反映。

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處長陳建村主持記者會,回應撤離與防洪相關問題。(攝影/楊語芸)

縣府籲中央協力,馬太鞍溪封堵與橋梁修復刻不容緩

陳建村指出,光復鄉馬太鞍溪有兩處溢流口急需封堵,縣府已緊急拜託經濟部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處理,九河分署承諾將在兩天內完成相關作業,以防溪水再次灌入村莊。同時,因河床已高於路面,縣府呼籲中央同步進行河道疏濬,並加高堤防,以降低未來上游降雨帶來的風險。

此外,馬太鞍溪大橋為台九線重要橋樑,目前已被洪水沖毀。縣府懇請公路總局盡快搭設便橋或便道,以利救災車輛及一般交通通行。

災區小幕後:烈日、灰塵與人情的交會

今日在災區採訪,烈日炙烤,灰塵漫天,但民宿仍無水可用,汗水與泥土緊黏肌膚,無法洗去的髒汙提醒著災後的困頓。然而,台灣人的創意與堅持令人驚喜,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支援災民。

火車月台、樓梯、街道上,數以百計的志工排隊前進,手持工具,猶如長長的人龍。這樣的畫面讓記者的鏡頭幾乎不想停下,每雙揮舞的手、每個堅定的身影,都承載著災民重建的希望,也讓觀者感受到這股力量如何點亮塵泥與汗水間的每一個瞬間。

感謝許多無名身影給予記者照顧——有人讓我搭便車,有人遞上餐點,即便只是短暫交會,連姓名都來不及交換,那份心意卻格外鮮明,像在塵泥與汗水間閃現的光芒。

馬太鞍堰塞湖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