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0928》污泥垃圾髒亂發臭,馬桶污水不通,局部缺水,生活痛苦值升高(Day 6)

災後第六天,花蓮光復在泥沙與垃圾之外,又添上揮之不去的「臭」。連日高溫讓街頭的污泥與垃圾逐漸散發氣味,泥沙堵住下水道,讓馬桶堵塞、污水不通,「方便」成了不方便,隨之而來的是滿街瀰漫的臭味,而許多地區至今依然沒有水,讓痛苦值更加破表。

今日行政院長卓榮泰與花蓮縣長徐榛蔚同框,宣佈啟動短期安置與慰助措施。卓榮泰提出多項安置、農業補助及慰助金等措施;徐榛蔚承諾,未來會參與由中央召開的記者會,確保資訊透明。縣府人員私下透露,過去基層每天都得充當「傳話人」,現在雙方終於能一起面對全國媒體,減少訊息轉達的困擾。

光復市區隨處可見「污泥山丘」。(攝影/楊語芸)

稻田成垃圾池,光復難逃惡臭

光復垃圾問題最嚴重的地方在北富村。村長黃進正苦笑著說,村莊北側原本就是光復的垃圾掩埋場,堰塞湖溢流後,洪水挾帶泥沙,把深埋的垃圾一口氣翻出來,全部往村莊和稻田湧進。眼下,一些稻田已經變成泥水灘,上頭漂浮著各式垃圾。更奇特的是,垃圾竟在稻田裡堆成一處又一處凹槽,好像「垃圾裝置藝術」,但氣味和畫面卻讓人完全笑不出來。

往北的農路更是觸目驚心,沿途堆滿垃圾,堤防邊活脫脫成了一條「垃圾大道」。鏡頭拉近,蚊蠅成群飛舞,衛生環境令人擔憂。令人錯愕的是,至今現場仍維持著「完整性」,還沒有任何單位進場清理。村長只能再三拜託政府別再拖延,災民失去家園已經夠慘,不該還要面臨疾病威脅。

YouTube video

稻田能清,門前垃圾卻無人理

北富村災民李春蘭的稻田完全被垃圾覆蓋,「連稻株都看不到」。鄉公所要求她簽下切結書,允許怪手直接下田,終於開始清出田裡的垃圾。

就在怪手在田裡忙著清理的同時,好不容易來到的志工,則幫她把家門口堆積的垃圾清理乾淨,整齊放在一旁等候清運。結果眼看著機具就近作業,卻對門前的垃圾視若無睹。李春蘭說,她從早上開始不停打電話給鄉長、縣府環保局,每個人都連聲答應「好、好、好」,但到下午仍毫無下文。她困惑地問:「明明都是垃圾場沖出來的垃圾,為什麼田裡的能清,門口的就不行?」

志工的雙手和政府的怪手,就這樣在同一個現場,分別挖出兩種「待遇」。

北富村災民李春蘭家門前的垃圾已經堆成一座小山。(攝影/楊語芸)

外籍學生加入清理,「垃圾海」災民終迎援手

林恆智是第一批對外發出求救訊號的災民。23 日那天,他親眼看見「垃圾海」隨著洪水往家裡漂來,心中絕望卻無能為力。直到今天,隨著部落青年在網路上號召,大批志工才終於出現在北富村巷弄裡。

令人意外的是,隊伍中還有幾位來自東華大學的外籍學生。帶頭的 Devaug 說,他和朋友們來自加勒比海各國,家鄉也曾歷經海嘯之苦,「所以特別能理解光復此刻的無助」。

不過,林恆智坦言,惡臭與髒亂都還能忍受,最痛苦的其實是「沒有水」。這些天來,他只能不斷奔波找水,根本無法維持正常生活。更令他憂心的是,自己在河川地租種的花生田全數泡爛,甚至懷疑那些土地已經被洪水改道沖成河道,「如果不能再耕作,以後的生計要怎麼辦?」

由 Devaug (左一)領隊的加勒比海外籍學生在光復災區協助清理工作。(攝影/楊語芸)
林恆智面對洪水帶來的垃圾與泥水,憂心家園與農地未來。(攝影/楊語芸)

停水六日,承諾與事實有落差

停水進入第六天,西富村與太巴塱居民幾乎快要崩潰。台水公司總經理李丁來表示,雖然已經增設許多加水站,但體恤許多年長居民無力提水,他會責成水車用水帶直接將水打入各家的水塔,減少大家的不便。甚至還要求記者提供缺水地址,顯示出滿滿的解決誠意,並承諾會整條街、整個區域巡視。

事實上,記者也親眼目睹李丁來親自指揮水車進入西富村,然而,晚間再度詢問居民,得到的答案卻是:水車的確來過,但只是幫大家裝滿水桶,完全沒有「打進水塔」這回事。同一條街上還有人抱怨連水車影子都沒看見,僅有被記者點名的地址獲得「特別待遇」,承諾與事實顯有落差。

馬桶困境,流動廁所設置無序

光復市區的衛生困境讓人哭笑不得:下水道被污泥堵塞,馬桶不通,如廁變成災後大挑戰。縣府雖設置多處流動廁所,方便大家「方便」,但志工們笑說「汗都流光了,哪還想上廁所?」也有人說根本沒看到,或抱怨廁所離民宅太遠。

記者詢問花蓮縣政府環保局關於流動廁所設置的位置,環保局回覆「都在 LINE 上公布」。經新聞科協助,才在縣府官網「馬太鞍堰塞湖災情專區」找到,但資訊竟躲在「資訊圖卡專區」,找起來頗為費力。

依照圖卡,中興路 574 號被列為流動廁所,但該地址其實是一座民宅,屋主聽記者說到自家被列為廁所,哭笑不得;有四座廁所設在光復鄉公所門口,卻未更新到清單上;原有中油光復站的五座,與鄉公所新增的四座距離很近,但重災區敦厚街附近卻仍缺乏設施。

圖卡顯示光豐超市設有五座流動廁所,但實際位置卻在台 9 線南向一側。問題是這一側已經有光復車站的廁所可用,反而北向的光豐超市門口──災民常活動的方向──卻未設置。

中興路 574 號,縣府列流動廁所,實際卻是住家。(攝影/楊語芸)

卓榮泰視察光復災區,安置與慰助措施全面啟動

行政院長卓榮泰今日前往花蓮光復災區視察,並召開工作會議,針對災民安置、農業損失補助及慰助金等事項提出具體措施。

卓榮泰提到,中央已協調花蓮旅宿業者提供災民住宿房間,雖然地點不盡理想,但將盡力提供交通接駁。安置方案原則上設定「7 天再加 7 天」目標,這是因為希望在未來 14 天內能協助災民恢復家園至可安全居住的狀態。

另外,中央已指示農業部針對災區農地進行空拍套疊,農民不必提供受損證明;對受損農機具,也將比照既有標準,提供最高八成的專案補助。卓榮泰並強調,絕對會照顧實耕者的權益。

此外,慰助措施全面提升:罹難者家屬慰問金提高至 100 萬元;重傷者將依傷勢提供最高 25 萬元;受水淹及泥沙入侵的房屋,每戶加發 10 萬元,協助災民整理家園。

卓榮泰與徐榛蔚共同出席記者會,說明救災最新進展。(攝影/楊語芸)

徐榛蔚:感謝支援,盼專案補助修繕房屋與農地

花蓮縣長徐榛蔚今日也出席光復災區工作會議,對行政院長卓榮泰多次親自到訪,以及大量志工、國軍與民間團隊投入災區清理工作表達感謝,強調家園整理能夠 24 小時不間斷推進,離不開各方協力。

徐榛蔚指出,許多房屋結構受損嚴重,門框、窗框甚至被洪水沖毀,期盼有專案協助民眾修繕房屋,使居民能安心回復生活。她也表示,除了作物與農地補貼之外,淹沒的土石需要換土、整地,後續應提供農地更新的專案補助。

卓榮泰也強調,花蓮縣政府應派代表參與每日由前進協調所召開的記者會,向外界共同說明救災最新進展。徐榛蔚當場承諾將配合,確保資訊透明、即時。

花蓮縣長徐榛蔚感謝大量志工、國軍與民間團隊投入災區清理工作。(攝影/楊語芸)

堰塞湖維持紅色警戒,水電修復協助家園清理

總指揮官、經濟部次長賴建信指出,堰塞湖壩體仍不穩定,目前維持紅色警戒。若需緊急撤離,將以海嘯警報「短音五秒、停五秒,循環九次」透過防空系統示警。現階段湖中水量僅 600 萬立方公尺,約為最高水位 9100 萬立方公尺的 6.6%。賴建信提醒,一旦聽到警報,請立即放下手邊工作,前往高處(如二樓)避難即可。

立委沈伯洋指出,雖然災區外部水電供應已恢復,但許多家庭內部管線仍需要修復。有許多水電師傅、水電工會等願意支援災區,他呼籲縣府協助掌握受影響家戶資訊,讓修復工作能迅速完成。如此一來,居民的高壓清洗機等設備便能立即運作,加速家園清理進度。

災區小幕後:無水也要打仗

停水第六天,新聞戰場依舊激烈,而洗澡成了另一場「生存任務」。起初曾開車到花蓮市的旅館洗澡,後來覺得瑞穗更近,還能順便泡溫泉。只是溫泉副作用明顯──舒服到眼皮打架,開車都有點危險。可惜瑞穗有營業時間限制,新聞一忙完,洗澡計畫又差點泡湯。平日負責編輯、找資料的同事,此刻臨時晉升「找洗澡地點隊長」,協助不可或缺,也讓記者忍俊不住:「新聞協力很容易就出乎意料。」

民宿內仍有許多用水需求,老闆娘每天端水桶過來,只能節省使用,清潔標準必須暫時「從寬認定」。老闆娘從過意不去到忍不住問:「你到底什麼時候退房啊?」這場大熱天新聞與無水生活的拉鋸,讓人只能感慨:台水總經理再三交代要巡整區,但記者個人業障似乎太深,連打仗也得邊擔心洗澡問題。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