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0929》污泥沖壞電線水管,有家歸不得,全國水電志工幫修繕,開放登記(Day 7)

災後七天,在國軍與全國鏟子超人的協助下,持續清除污泥,但污泥破壞力驚人,連家戶電線、水管都沖走,恢復水電是當下急迫任務。污泥也讓自來水供應系統多處受損,工程遠比預期浩大,加上近日湧入數萬名救災人力與志工,讓供水更加吃緊。

一群全國水電志工組成修繕小組,帶著機具材料義務幫修水電,但因缺乏通行證,部分志工被迫調頭返家,其他志工亦反映類似問題。縣府今表示,只要是運送餐食或義煮團體等車輛,向交管人員表明用途可直接放行,水電志工亦可經由通報、協商通行事宜。(有水電需求者請見文內)

在志工朋友協助下,阿陶莫部落清理工作持續進行。(攝影/楊語芸)

阿陶莫部落:災後清晨的自救與互助

清晨六點半,光復鄉東邊的阿陶莫部落已展開家園清理工作,這裡地勢偏遠,原本受到外界關注較少。但部落對外號召、終於喚來大批志工。部落青年清晨就騎著機車逐戶調查,統計今日所需志工人數與物資,並透過對講機不斷與行政團隊聯繫,細節確認緊湊,幾乎沒有片刻停歇。

災民萬開政表示,若非馬太鞍溪橋先遭洪水沖斷,使得河川改道分流泥水,阿陶莫部落恐面臨滅村危機。他提到,過去幾天每戶至少分配到 25 名志工支援,資源充沛,讓他深深感謝全國各地非親非故的朋友伸出援手。

YouTube video

陶土之名的部落,陷入泥流清理難題

部落青年 halo Pahah 指出,她家列為保全戶,因此與家人提早撤離。然而從家中監視器畫面中看見水勢,仍令她難以置信,等到水退回家後才發現,真正的威脅不是洪水,而是滿屋的污泥。阿陶莫正位於馬太鞍溪的彎道,最容易堆積大型漂流物;甚至有十餘公里外砂石廠的預拌桶被沖來,最後停在她家院子,場景令人震驚。

「要先把污泥排光,再用清水才能真正清乾淨。」她說,雖然有許多志工投入協助,但道路狹窄,「沒有腳路」,使得清理進展緩慢。眼前確實能看到一步步的進度,卻難以看見盡頭,這份未知感成為災後最沉重的壓力。

halo Pahah 表示,修繕工作有進度,但不知盡頭在哪裡?(攝影/楊語芸)

水電志工自組群組,投入半年長期抗戰

在阿陶莫部落,記者遇見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水電志工。他們透過「光復救災水電修繕小組」的 LINE 群組集結行動。召集人楊瑞民指出,因部落青年反映行政單位效率不足,他便在網路上號召,迅速吸引各地水電工加入。

志工多以徒步進入受災區場勘,再分派修繕工作;僅今早群組就新增 100 人,楊瑞民預估,未來恐需分組接力,持續至少半年,處理包括熱水器安裝、管線重拉等龐大需求。隨著人數激增,原本的單一群組已不敷使用,今早又緊急成立「光復災民回報中心」。

「修繕小組」是水電工的聯絡平台,負責工作分派與需求溝通;「回報中心」則統一收納災民的修繕登記。簡單來說,一邊是供給端,一邊是需求端,才能避免混亂。

楊瑞民呼籲,「修繕小組」僅限具水電專業的人士加入,並強調「這不是鏟子超人」,更不要在群組談論政治,務必純粹專注於救災。災民若有需求,也請直接到「回報中心」登記,將由專人前往場勘,再安排後續修繕。

具水電專業志工加入群組
有修繕需求者加入群組

水電志工急需通行與後勤,呼籲行政協調

楊瑞民指出,不僅水電工自發加入,還有五金行老闆、營造廠董事長願意捐贈物料。然而現場施作需要各式機具、樓梯與材料,往往要整個工班開車進入災區,但如今卻受限於通行證制度,已有部分水電工因此被迫調頭返家。

來自板橋的黃先生說,水電是救災最迫切的環節之一,一旦復電,就能啟用高壓噴水槍等設備,加速清理。他認為志工需要「車輪戰」長期支援,但若行政缺乏協調,會讓許多有心幫忙的人感到挫折而放棄。他也提醒,政府已公告災區三個月免電費,因此若鄰近已有電力,可協助拉設臨時電線,讓居民儘快恢復生活;但前提是水電車輛能獲准進入。

來自高雄的尤恒捷昨天才加入群組,半夜便開車趕到花蓮。他說自己已盡量多帶物資,但臨場仍舊可能有各種缺乏,因此期待能有水電的「後勤中心」,方便快速領取所需工具或材料。今天清晨,他抵達阿陶莫後立即協助災民張維庭修理水管,爬高蹲低,全身大汗,展現專業與熱心。

尤恒捷深夜由高雄北上花蓮光復後,立刻投入水電救援行動。(攝影/楊語芸)

花蓮縣府放寬便當車通行,警局設窗口協助志工

由於災區志工與水電工班多次反映通行證制度影響救援行動,縣府今日做出調整。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長陳建村說明,今日起,只要是運送餐食、便當,或義煮團體及食材供應車輛,在交通管制點向現場交管人員表明用途後,即可直接放行,不再設置阻礙。

花蓮縣警察局副局長林建佑則表示,目前災區車輛壅塞,除非是醫療團隊等急迫情況,其餘車輛仍需管制,若水電志工或機具進入光復災區時遇到阻礙,可直接聯繫花蓮縣警察局資訊科顏科長(0928-249610),由其轉達需求,協助排除困難。(申請通行證可洽花蓮縣環保局特定窗口)。

災區清淤與臨時便道進度公布

今日記者會上,總指揮官賴建信表示,災區需要清淤的總戶數為 1,606 戶,國軍已完成約 605 戶,其餘由各志工團體清理的數量仍在統計中。由於白天災區人流與車流量龐大,國軍與環保局的廢棄物清運作業只能在夜間進行。賴建信為此向民眾致歉,坦承夜間清運噪音可能干擾休息,但表示這是目前不得已的措施,並希望居民能多加包容。

交通部則指出,隨著水勢稍微消退,正在馬太鞍溪橋橋座附近施作南北兩側臨時涵管便道,以便銜接回台 9 線,預計於 10 月中完成。鋼便橋材料已緊急採購,施工將在原橋上游進行,同樣銜接台 9 線,預計在農曆年前完成。

阿陶莫部落目前堆積許多垃圾、污泥,急需清運。(攝影/楊語芸)

災區民眾就醫折返,健保雲端系統仍受限

有民眾反映,由於處方箋泡水,前往光復糖廠臨時醫療站就醫,卻無法直接領藥,必須等待醫師看診,一等就是兩小時。他指出,政府已推行雲端藥局(意指「健保雲端藥歷系統」),按理查詢即可知道過往用藥紀錄,卻仍需醫師重新開立,感到相當不便。

此外,由於臨時醫療站無法一次提供全部藥物,他還需隔日再次前往領取。在災區移動困難的情況下,他直言「這不是折騰人嗎?」他建議,民眾可先致電原醫院掛號,請醫院在臨時醫療站服務時順便將藥帶過來,以減少奔波。

對此,健保署表示,將會把相關意見反映給花蓮榮總等醫療單位,尋求改善方式。

光復停水問題:台水採「開源、節流」同步解決

至於民眾最關心的停水問題,台水公司總經理李丁來表示,公司正努力開源節流,正從多個水源引水,預計每日可增加近 2,000 噸水量。包括從光復南邊大農大富農場的管線調度,每天可供 500 噸水,目前水車取水點也設在此;啟用太巴塱國小觀測井,經水質檢測安全後,已於昨晚開始供水;修復台糖廢棄舊井,最快明天凌晨可開始供水,但需開挖道路接管;此外,大馬村加壓站內計畫鑽探淺井,進一步增加水源。

在「節流」部分,台水公司已增派 8 部水車,使現場水車總數達 28 部,並改為 24 小時不間斷補水,特別強化夜間運補效率。為減少漏水,已從全國調派近 40 名人力挨家挨戶檢查內線管路與水錶,已找到超過 60 處漏水點並正逐步修復,每天可減少約 1,000 噸漏水量。

李丁來坦言,除了現場水管被清泥機具挖損情形 60 多件外,許多管線也必須等污泥清除後才能發現問題、進而處理,工程比想像中浩大。李丁來強調,修復前將以送水車運補為主,個別家戶可直接聯繫台水公司花東處葉處長 0912-127216 或陳股長 0912-160-052。

災區小幕後:在崩潰中感受災民的日常

今天災區繼續停水,按照台水公司的說法,短期內全面恢復穩定供水不易。回到多日無自來水可用的民宿,房間裡氣味濃重,心情瞬間崩潰——這份無力感,比面對滿地泥水或倒塌家具更直接,也更真實地映照著災民日常生活的艱難。

這是記者進入災區報導以來,首次切身感受到無力與挫折。即便清理工作逐步推進,但家徒四壁、農地受創,生活仍需從零開始。站在這裡,無法只用數字與報導呈現災情,感受才是最直觀的紀錄——每一滴水、每一把泥、每一次等待,都在提醒大家,災後的日常,是一場無法速成的持續戰。

需要清開污泥才能查看水管,這也是復水困難的原因之一。(照片提供/李丁來)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