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0930》數百戶災民家徒四壁,泥流清完也無法生活,學者:需完整安置計畫(Day 8)

光復災後 8 日,政府民間合力剷沙,希望讓災民儘速重返家園,政府更喊出「中秋節前回家」的口號,但回家恐怕比政府預計的艱難許多。在 1600 受災戶中,目前有 506 戶住在收容所,其中多數家園嚴重受損,門窗、廚房、衛浴等皆破壞殆盡,有些家戶堪稱「家徒四壁」,即使泥沙清除,也失去居住功能。

目前政府雖啟動「7+7」短期安置方案,讓災民有處容身,卻四散無依,學者建議應集中安置,並維持社區支持網絡,才能安定身心邁向重建。

YouTube video

雖然污泥清走,但家徒四壁,連門窗都被沖走

經過多日清理,少數家戶已經從厚重污泥中一點一點挖出原本的地磚,室內才總算見到乾淨的樣貌。然而,多數災民仍陷泥濘,甚至有房間因大門卡死,至今無法踏入。

記者今日在光復市區,巡看先前淹至半層樓高的民宅。即便屋內泥沙已清除乾淨,卻宛如「一眼望穿的開放式設計」:沒有隔間、沒有門窗,許多廚房僅剩牆上孤零零的抽油煙機。可以想見,全淹住家的損壞會更為慘烈。

敦厚路的黃太太表示,雖然家中已經沒有污泥,但仍缺水缺電,門窗也被洪水沖走,落地鋁拉門連軌道都消失無蹤。雖然二樓尚可居住,但在無門的狀況下難以安心,只能暫住親戚家。她無奈說,現在要找工人安裝新門遙遙無期,更困擾的是門口仍堆滿泥沙,卡車根本無法駛入,「就算想修,也修不了。」

房屋雖大致打掃完成,但空蕩的屋內天花板仍掉落,家徒四壁,景象淒清。(攝影/楊語芸)
黃太太家雖然有二樓可以居住,但洪水把大門沖走了,居家不夠安全。(攝影/楊語芸)

收容所與家園兩頭奔波

中興路的鄧先生急切地指著水痕告訴記者,當時水位淹到將近 130 公分,退去後仍留下約 30 公分厚的泥層,所有房門全被泥沙堵死。這幾天在志工與國軍協助下,才清出客廳與兩間臥室,但直到今日,廚房門口仍堆著半公尺高的「泥牆」,要挖開才能進入,顯見狀況依舊嚴峻。

鄧先生每天往返大進國小收容所,雖然收容所有接駁車,但他嫌等太慢,總是一大早就徒步半小時返家清理,心情焦急可見一斑。他說,母親不習慣住在收容中心,希望早日能回到家園;然而隨著清理進度,他也感到愈來愈沮喪,「回家的路恐怕還很長」。至於政府是否該提供更長期的安置,他第一句就反問:「在哪裡安置?要能讓我每天回來清理才行。」

鄧先生指著家中洪水痕跡,回顧災害肆虐的高度。(攝影/楊語芸)

收容環境艱困,居民寧留家園附近

鄧先生的疑慮,也是大進國小收容中心多數住民的心聲。劉小姐的床位就在冷氣機前,但因冷氣故障,加上入住較晚,被安排到後排、沒有吊扇,她全身長滿痱子,直到昨天才分配到一台電扇。「同居生活」人多口雜,又沒有熟識的鄰居,物資分配還引發爭議與不公,讓她倍感委屈。

國軍仍在協助她家的清理,她估算至少還需要一週時間,一樓的廚房、廁所、電箱甚至大門都已全毀。「那些鐵門是不是要我們自己修,還是政府能幫忙?」她語帶疑慮。這樣的不確定性,讓她更擔心未來復原的漫長。

近日傳出大進國小將歸還給學生使用,災民將被移往瑞穗。劉小姐立即拒絕,她認為收容中心雖然環境惡劣,但至少離家近,可以爭取每天清理的時間。若搬到瑞穗,雖然住宿條件或許比較好,卻意味著失去重建家園的黃金時刻。

她無奈說:「回家的路已經很長了,不能再被拖更久。」因此,她寧願忍受收容中心的種種不便,也要留在離家近的地方,爭取盡快完成家園的清理工作。

志工推著滿載污泥的手推車,清理現場景象沉重。(攝影/楊語芸)

平房全毀難返,長者安置更迫切

收容中心住戶陳小姐指出,她家只是平房,不像其他人至少還能暫時棲身在二、三樓。如今屋內沒有隔間、沒有廚房、甚至沒有窗戶,連下水道的恢復都遙遙無期,要如何回家成了無解的問題。

同樣困境的還有住戶鄧先生。他說,若家中有二、三樓或許尚可將就,但他家是 60 年的老瓦房,全屋被淹,家具與隔間全數損毀,根本無法居住。他和 91 歲失智的母親急需更穩定的安置。因為先前要帶母親看病,他入住收容所的時間較晚,如今只能被分配到走廊,墊著紙板睡覺,連床位都沒有。

他翻著手機裡的照片給記者看,照片裡的殘破景象彷彿將他再次拉回災難當下,情緒忽然潰堤,當場哭了出來,口中反覆呢喃:「沒有未來了。」這樣的場景,更凸顯災後安置問題的迫切與沉重。

鄧先生翻看災後照片,情緒崩潰當場落淚。(攝影/楊語芸)

學者:分散安置削弱災民力量

東華大學原住民族學院副教授黃盈豪,自災後起便在大進國小收容中心陪伴災民。他指出,政府或許認為只要恢復供水供電,災民就能回家,但這與現實脫節,許多住戶面對「家裡沒有牆壁、沒有廁所、水管下水道堵塞、缺乏家具」,此刻最需要的,是一個穩定、安心的中繼安置方案。

黃盈豪強調,良好的安置應優先維持社區既有的支持網絡,避免將災民分散。他建議,最好尋找大型農場、度假村或軍營等空間,讓同一個部落或社區的災民集中安置。如此一來,大家能互相扶持,也能透過部落會議等機制,由下而上集體討論重建需求,進而形成與政府協商的力量。

不過,目前政府推動的「7+7」安置計畫,卻是將災民分散到各地旅館。黃盈豪直言,這是「最不好的作法」。他警告,分散安置將使身心狀況或有特殊需求的災民陷入孤立,失去在收容中心裡與鄰居、朋友互相支持的機會,也讓災民難以凝聚聲音,去爭取重建所需的條件。

學者黃盈豪在收容中心關注災民安置與重建需求。(攝影/楊語芸)

馬太鞍自救會:部落期待對話,盼政府盡快提出中繼安置計畫

馬太鞍作為阿美族最大部落,馬太鞍青年不分旅外在地,各階層衝回部落展開救災行動,並成立自救會。自救會發言人 Kulas Umo 表示,部落幾乎都受災,需要政府單位盡快提出安置計畫與重建願景。

自救會也期待縣府與中央能夠攜手合作,提出具體的中繼安置計畫(並非永久屋),讓族人仍可以住在一起相互照顧,並在有足夠的資訊與溝通分析之下,由族人一起共商部落重建議題。

校園收容與復課拉鋸,決策搖擺引怨

安置的困境,也引爆了災民居住權與學生受教權的衝突。大進國小作為臨時收容中心,教育單位心繫學生復課,前日甚至一度拍板將災民「移轉」至瑞穗。然而,此舉立刻引發強烈民怨,迫使政策在短短數小時內急轉直下,災民暫時得以原地留守。這過程顯示安置決策搖擺不定,缺乏中長期的重建思維。

黃盈豪認為,教育不應侷限於教室,眼下正是孩子們最佳的生命教育與社會教育。他建議可讓學生與災民在校園中「融合生活」,部分教室繼續上課,讓孩子們親身參與災後服務與復原;或是將全校僅二、三十名學生,透過交通接駁暫時移至鄰近學生數較少、甚至已廢校的國小上課。如此一來,收容中心的災民就能爭取至少一個月的安定期,專心處理家園重建。

不過,這些務實建議卻遭縣府教育主管機關以一句「不可能」斷然回絕。黃盈豪指出,教育官員眼中只看見學生,一心只想快速復課,卻忽略學生的家庭與社區同樣深受重創。在生活尚未恢復正常前,強行復課並不切實際。

大進國小收容中心生活品質不佳,住民期待環境有所改善。(攝影/楊語芸)

黃盈豪:政府需召開災民會議,讓地方聲音進來

他直言,這一連串混亂且搖擺的決策,凸顯災區現場缺乏一位具遠見、能整合的指揮官,提出穩健規劃並協調不同部門的需求。中央與地方系統又常各行其是,意見上達管道不暢,許多寶貴建議因此卡在中間,無法化為有效決策。

最後他也呼籲,政府的任何重建會議,都必須讓地方的聲音進來,應優先召開災民會議,由下而上凝聚共識,而非由外來專家或官員閉門造車,才能真正回應災民所需,讓回家之路走得更安穩。

災區道路布滿大型垃圾與泥沙,清理工作仍在進行中。(攝影/楊語芸)

統計鄉親需求與分類,才能推動中長期安置

針對災民安置,總指揮官賴建信表示,行政院在救災初期即核定「短期安置方案」,整合 30 家旅宿業者,提供總計 700 個房間,供目前居住在收容中心的災民選擇入住,暫定居住期限為「7+7」天。

賴建信補充,中長期安置除了考量需求外,「位置的選擇」至關重要。內政部已召開相關會議,評估堰塞湖現況、未來影響,以及民眾較安全的區位,並做初步規劃,可能參考過去地震救災經驗,提出如「租屋方案」等計畫。

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長陳建村也回應,首先需掌握鄉親需求數量並加以分類,其次才是尋找合適地點。這個過程需經過多次會議與評估,縣府將與中央政府,特別是國土署,密切合作,共同推動災民中長期安置。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