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 1001》救災全面升級,劃責任區事權統一,中秋完成清淤,規劃安置復課(Day 9)

花蓮災後邁入第九天,除了清淤之外,安置、重建與教育等議題逐漸浮現,中央救災工作也全面升級,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今日以新任總指揮官身分宣佈,將透過責任區劃分、提高負責層級等模式,加速救災,完成「中秋節前完成清理」目標。

此外,太平村、大同村共 89戶因地勢低窪受創嚴重,已不適合居住。中央與縣府將合作規劃中繼屋、社會住宅或遷村等方案,國土署補充,除這 89 戶之外,將同步啟動全面調查,確保需要的災民有短、中、長期的安置安排。

YouTube video

救災機制全面升級,責任區劃分,統一管理調度

行政院指派的第二輪總協調官季連成表示,救災指揮體系將進行顯著調整,首先,中央協調所的功能分組由原先的 7 個擴大為 12 個,各組組長均由中央各部會 12 職等以上的簡任官員擔任,以提高負責層級與決策效率。

兵力調度則採取「責任區劃分」原則,以災區的七個村為單位,每個村的指揮官皆由軍方中校階以上軍官擔任,並協同村長、縣府環保局及中央部會代表共同作業。村指揮官需全權統一管理與調度村內的救災兵力、分配到場志工及所有機具,並掌握工作進度。

此外,為提升第一線人員的後勤補給,指揮中心也特別成立「小蜜蜂組」,主動進入各村災區,即時提供救災部隊、居民及志工所需的飲料、手套等物資。

新任指揮官季連成將救災機制全面升級。(攝影/楊語芸)

力拼中秋節前完成清淤,採日夜 24 小時分工

季連成也明確訂下進度管理目標,力拚在中秋節前完成所有居民住家及道路區域的清理工作,讓災民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清淤工作將採取明確的權責劃分與日夜輪班機制,家戶清理由各村的軍方指揮官全權負責,統籌調度人員與機具進入民宅協助。

道路清淤則啟動 24 小時不間斷的作業模式。日間由環境部與花蓮縣環保局共同協調執行主要道路的垃圾與淤泥清除工作;夜間則由軍方接手,持續推進清理進度。透過中央、地方與國軍的協力分工,期望能最大化清運能量,盡速打通災區交通,完成艱鉅的復原任務。

環境部並補充,昨日共出動 255 台機具、481 名人力,清運垃圾與污泥達 9,861 公噸,創下近日最高紀錄。目前除外島地區外,全國各縣市環保局處皆已派員支援,現場仍有 12 個縣市的環保弟兄們投入協助。另外,為降低疫情風險,暫置場與住戶環境也會每兩日進行一次消毒作業。

中央、地方攜手,力求中秋節前完成災區道路清淤。(攝影/楊語芸)

供水達平時兩倍量 台水公司:南低北高地勢致高處水壓不足

台水公司指出,為因應災區管線漏損及龐大的清洗需求,目前每日供水量已達 9,700 噸,是正常時期的兩倍多,但部分地區仍面臨缺水困境,主因在於災區南低北高的特殊地勢。當低窪地區家戶在日間同時大量用水時,會導致水壓難以送達地勢較高處的家戶,形成高地無水的狀況。

經過搶修與調度,目前東側地區,包含加里洞與阿陶莫兩個活動中心皆已確認有水,全區也大致恢復正常供水。

至於地勢最高、水壓最難到達的西側高地,台水公司已啟動應變調度策略,採取「夜間增壓、白天減壓」的方式,利用夜間離峰時段將水往高地輸送,讓有水塔的住戶能趁夜間蓄滿水,以供應日間所需。

台水公司目前共調度了 28 部水車,並依各村長需求機動調整供水點,未來將逐漸集中在低水壓區域,以滿足民眾基本用水。此外,針對光復國中等學校因水壓不足無法進水的問題,台水公司也已派員協助加裝抽水馬達解決。台水公司呼籲,若有民眾家中因水壓問題無法用水,可直接聯繫台水公司,將會派員以水車或改善內線引水等方式提供協助。

供水站位置圖(照片提供/台水公司)

下水道處置,國土署採分區清淤

今日記者會也首次針對災區下水道系統的處置狀況進行公開說明。國土署表示,經過連日調查,已完成下水道人孔蓋的初步探查,並將根據不同區域的淤積嚴重程度,採取分區進行的清淤策略。

靠近火車站一帶的下水道系統狀況相對樂觀,雖有淤積但仍屬暢通。因此,該區域的清淤工作將由國土署與環境部、地方環保局三方合作,同步進行管線的疏理與清除。

然而,災情較為嚴重的東側與北側區域,如佛祖街與中正路末端,下水道出口已被淤泥完全堵塞,國土署認為必須採取更謹慎的處理步驟。首先需與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協作,優先清理下游河道的土石,待下游暢通後,國土署才能接手,逐段搭配清理,將淤塞的管線打通,希望能盡快恢復市區的排水功能。

重災戶安置啟動 花蓮縣府與中央協力規劃短中長期方案

目前公設收容中心的入住人數共 482 人,包括大進國小 203 人、大全托兒所 30 人、虎爺溫泉 249 人。

花蓮縣政府行政暨研考處處長陳建村表示,經與國軍及慈濟基金會共同盤點,確認太平村、大同村(佛祖街、中正路二段)至少有 89 戶民宅受損極為嚴重,建築結構已不適合安全居住,需規劃類似中繼屋、社會住宅或遷村等永久性計畫。

光復鄉大平村、大同村一帶受到洪水衝擊,大量農田、住家被淤砂堆滿。(攝影/林吉洋)

國土署指出,將立即前往重災區現場勘查,評估部分地勢低窪地區的居住風險。安置工作將分階段進行,中期方案將以類似「組合屋」或建築基地常見的「工務所」形式的中繼設施為主,提供災民未來幾個月的臨時居所,相關資源已在調度集中。

國土署也表示,有體認到災區可能需要更長期的安置,已朝興建「社會住宅」的方向進行,目前有多個備選地點,但最終仍需與縣府及民眾協調,確保地點不會離原居地太遠。國土署並補充,若有長期規劃,不會僅限於前述 89 戶的重災區,近日會與縣府同步展開全面的瞭解與調查,務求所有災民都能安居。

縣府教育處:國中小復課時程未定,願尋求教育與救災共好

教育部表示,因為災區先清理居家,所以學校的清理工作起步比較慢,目前光復商工清淤進度只有四成,光復國中僅三成,力拚今日達到五成目標。光復商工預估 10 月 7 日起可以視訊上課,若校舍清理完成,預計 10 月 13 日實體復課。

不過花蓮縣政府教育處處長翁書敏表示,不清楚教育部是否希望國中小也能同步復課,會再瞭解教育部的立場。但就光復鄉的國中小而言,雖然目標是盡快恢復全體實體上課,但過程面臨諸多挑戰,還沒有訂定確切的復課時程表。

翁書敏補充,針對外界提議將學生移至未受災學校「異地復課」,執行困難重重,牽涉學生的交通接駁、接收學校的教室空間與課桌椅是否足夠等硬體問題。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在熟悉的原校上課,對於他們的學習穩定與災後心理輔導將是更妥當的安排。

縣府教育處處長翁書敏表示,盡快恢復全體學生實體上課是目前努力的目標。(攝影/楊語芸)

此外,部分未受災學校也因承擔社會責任,校園已作為災民收容所或國軍進駐地點;即便學校未受損,校內仍有許多學生家庭是受災戶,其家庭狀況與通學路途安全都是復課前必須謹慎評估的因素,因此難以即刻復課。

有學者提出,不應將學生與災情隔絕,可讓學生返校與進駐的國軍、收容的災民一同生活,將災難現場轉化為「生命教育」與「災情教育」的最佳場域。對此,翁書敏表達「百分之百同意」,並承諾會立即朝這個方向與學校端進行溝通,討論課程教學、校園空間運用等如何與災民共融的細節。若能達成共識,將盡快推動,尋求一個讓災民與學生「共好」的最佳方案。

在志工協助下,光復國中清淤進度即將逾半。(攝影/楊語芸)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