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塞湖災後第 16 天,光復居民如何安置仍不見曙光。《上下游》實地調查發現,縣府對中繼屋的安置訪查僅完成約一成,少了關鍵數據就無法制訂方向。至於毀損嚴重的大平村(佛祖街 89 戶),居民仍在絕望中清挖,有人想要遷離,部分家庭堅守祖屋、拒絕遷村。
政府雖強調堰塞湖穩定、堤防安全,但至今為止,撤離演練與信息混亂,加上重建與警報管理的缺口,讓居民對未來實在難有信心。

調查進度緩慢,災區重建數據仍未明朗
今(8)日災後例行記者會中,花蓮縣政府行研處處長陳建村表示,縣府設定的工作目標是「三天內完成第一次家戶訪查」。然而,縣府先前宣佈已展開調查,為何至今停留在「完成第一次」?
陳建村回應,前階段已有部分訪查,但這三天的作業屬於中央——特別是衛生福利部——與花蓮縣政府及國軍聯合執行的正式程序,包括需求戶數與需求類型等數據將持續滾動修正。他強調,規劃過程須兼顧民眾主觀意願,並邀集結構安全、土木、城鄉規劃、水利等領域專家共同研擬長期可行方案。
然而,《上下游》實地訪查,發現實際完成登記與訪查的災民比例不高,約僅一成左右,要在未來兩天訪查完全部戶數,可能相當困難。

灰塵覆蓋的田園夢
光復鄉大平村原本與花東縱谷多數村里無異,稻田綿延,椰子與香蕉隨風搖曳,是許多人嚮往的田園風光。如今村內,尤其是佛祖街一帶,彷彿來到另一個世界——灰撲撲一片,塵土漫天,大石小石亂堆成丘,夢想中的清朗與寧靜,如今只剩下斷垣與沉重的靜默。
年輕夫妻高健盛與蘇靖雯因嚮往花蓮的生活,去年才在佛祖街購屋。那是一棟平房,旁邊還有三百多坪建地。兩人財力有限,但有著「慢慢打造花園、魚池、民宿」的夢想。平房的屋頂剛換、水電正在拉線,還未正式入住,洪災便席捲而來。
夫妻倆憶道,第一天洪水雖未淹至,但第二天因河道改變,水勢不斷湧入,直到第五天河道缺口才被堵住。泥沙流進屋內,最終淹至屋頂,連道路都消失了。高健盛對於水流多日未獲處理深感疑惑,質疑水利署當時可能誤判情勢,以為那是野溪來水,未曾勘查現場。他認為,若第二天就封堵缺口,災情或許不會如此嚴重。
災後15日,才知道自己被列「佛祖街 89 戶」
高健盛回想災後幾天,坦言心情「絕望透了」,一度覺得「什麼都無能為力」。他們的房子埋在泥沙之下,只剩屋頂外露。直到動員數十台機具、上百人力,連續三天清挖,房屋才重新現形。蘇靖雯說,志工的努力讓他們覺得應該振作起來,「不能辜負大家的協助」。
然而,直到昨日國土署來訪查時,夫妻倆才知道自己名列「佛祖街 89 戶」之一。高健盛批評,縣府態度消極、統計進度緩慢,且據他瞭解,中央希望加快調查,但縣府手上僅有 89 戶中「13 戶」的聯絡資訊。

居民自發調查,想遷村與保留原居地皆有
高健盛認為,最瞭解地方的縣府或鄉公所本應主責訪查,如今卻幾乎「沒有存在感」。他也質疑政府以「須先完成意願調查」為由,不立即興建中繼屋,「實在不合理」,調查與興建完全可以並行,至少讓收容中心的災民先有棲身之處。
透過 Line 群組自發調查後,高健盛發現,約十戶居民(多為外地人或不常居此的長輩家屬)傾向遷村或領取救助金自購新屋。他則表示,若確定此地不再安全,夫妻倆願意搬離,因為他們只是新居民,最想要的是「一個安穩的家」。但他也理解一些舊住戶的心情——那些人希望保留祖屋,「那是他們的回憶」。
從泥沙中重見家園,拒絕被遺棄的村民
高晴天是堅持「原地重建」的一員。他的房子今日才「出土」,在鏟子超人的協助下重見天日。由於屋子是祖產,親友也多住在附近,雖然對房屋結構仍有疑慮,他仍希望加強補強後繼續居住,不願搬離。
然而,他無奈地說,如今房屋四周被高高的土牆包圍,政府曾表示要蓋帆布、堆沙包,以防再度降雨時泥沙沖入家中與新清理出的道路,但至今毫無進展。
高晴天聽聞,政府因清淤工程耗費龐大,打算放棄佛祖街、要求居民遷村,但縣長又在部落說明會上保證「絕無遷村一事」,讓他倍感困惑。即便如此,他語氣堅定地說,政府應該徹底清除淤泥,讓居民安全返家,「勢不遷村」是他不變的立場。

居民:政府應用「聽得懂的話」說明是否安全
稻農江德新同樣對家園懷有深厚情感。他笑說自己是「老人家」,無論如何都只想「回到自己的家」。他相信,只要堤防等防洪設施加強,提高高度,就能恢復安全,不必離開這片土地。
談到政府調查,江德新明確表示,「還沒有人來問過我要怎麼辦」。他覺得政府應該用災民「聽得懂的話」,明白告訴大家家園是否安全、在什麼條件下能安全,「不要講一堆我們聽不懂的工程名詞」。

災後安置,「別把我們關起來」
在安置問題上,蘇建昌表達了極度不滿。他指出政府原本打算將臨時安置所設於大農大富森林公園一帶,但那裡「交通不便、生活機能不足」,宛如把災民「關進鐵籠子」。他強調,安置地點必須符合災民的生活習性——包含阿美族、閩南、客家等族群的文化需求——並兼顧交通、醫療與高齡者的日常照護,「不是給個屋頂就算安置」。
他進一步批評,政府不應只在紙上談方案,而應設立窗口、與災區居民面對面溝通。「雖然國土署這兩天有來,但那是被罵了才出來的」。蘇建昌也指出,政府缺乏災區分級的概念,甚至使用「紅色警戒」等讓地方居民聽不懂的專業詞彙。
誤報連連,警報恐成「狼來了」示範
早上 7 點 52 分,花蓮一陣搖,中央氣象署測得吉安鄉有芮氏規模 5.0 地震,但光復鄉僅 3.0 規模,並未達到發布警報的門檻。不過花蓮縣府卻誤發 CBS 警報,通知鳳林、光復、萬榮鄉居民「立即撤離」,最後才發現只是烏龍一場。
前進協調所事後再三說明,撤離警報啟動門檻必須是「震度達五弱」,而且要確認光復商工觀測站的數據才行。縣府則道歉說會「虛心檢討、嚴守 SOP」,強調不會再犯。只是這已非首次誤發,之前也曾誤傳替代役徵召簡訊——再加上今早的烏龍,等到哪天真的該撤離時,恐怕沒人還信得過警報了。
警報混亂,撤離指示也混亂,不知如何避難
總協調官季連成指出,警報發生時應優先採「垂直撤離」,即暫避於二、三樓;但教育部隨即澄清,地震應先逃至戶外以避免房屋倒塌,僅在堰塞湖溢流警報時再回到室內垂直撤離。
季連成表示,縣府昨日提出的初步撤離計畫仍需修正,將在一、兩天內完成完整周延計畫。計畫實施將分為兩階段:先進行兵棋推演,統一國軍、警消、志工及部落居民的撤離模式,再納入一般遊客進行演練。完成後將正式對媒體報告,並進行宣傳。
記者隨機在光復市區訪問災民與志工,詢問如果收到警報應如何應對,結果三個人給出四種說法:有人說要垂直撤離,有人說要往外跑(因之前垂直撤離者被困好幾天),還有人先說「躲在屋內角落」,隨即改口「應該要跑到空曠地方」。災民抱怨,根本沒有明確 SOP 教導大家如何撤離。
警報有兩種,大家都沒聽懂
記者進一步提到有兩種警報:地震要往外跑,堰塞湖溢流要移到高處。翁小姐聽得一頭霧水;陳秀琴阿嬤沒有手機、耳朵又重聽,記者想確認她是否知道兩種災害的差別時,她重複回答「去外面、去外面」。蔡阿嬤比較機靈,「看大家怎麼做就跟著做」。雖然蕭小姐坦言,花蓮人習慣地震,不會特別擔心,但也苦笑,「花蓮災情讓我們『很忙』」。
至於志工,佛祖街一帶的志工知道要撤往保安寺高地,但市區志工卻根本不了解堰塞湖溢流警報「長什麼樣子」。來自台北的黃先生認為,「應該先對志工宣導才對」。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