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紐西蘭液態乳挾帶的零關稅優勢,台灣酪農取經日本經驗,投入起司產業。桂芳牧場、Dida 乳酪職人與資深飲食旅遊記者陳志東合作,邀請多次拿下日、法、義等國際起司競賽冠軍的日本乳酪師柴田千代來台,進行起司品鑑交流。
柴田千代認為,台灣起司製作水準已足登國際舞台,可融合本地飲食文化,說出獨特的起司故事。她也呼籲台灣要培養更多具備專業知識的推廣者,從文字、廚藝到銷售端,都應彼此串聯,共同推動起司文化在台灣生根發酵。

結合微生物學與在地風土的起司職人─柴田千代
日本起司職人柴田千代認為,酪農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只要擁有草與牛,即便遭遇封鎖,也能確保蛋白質來源。基於這樣的信念,她選擇以自己最熱愛的發酵食品——起司,作為回應未來糧食問題的解方。
這份熱情奠基於她紮實的學術與實務歷程。柴田畢業於東京農業大學北海道分校,先後赴法國及北海道的工坊研修;其後又在微生物研究中心累積七年的專業研究經驗。2014 年,她在千葉縣深山裡的大瀧町,以一棟擁有 120 年歷史的老屋為基地,創立了極小規模的乳酪工房「千」。
柴田的製作哲學,是希望透過起司呈現「日本的美」。她以微生物學專業為根基,從日本曬魚乾師傅的作業環境和清酒酒造木桶中,採集出可應用於起司製作的酵母,再搭配日本本土特有的乳酸菌。她的乳酪隨季節變化而調整風味,全程堅持手工製作,讓起司真正呼應土地與氣候的節奏。

以風土入味——六款凝結日本精神的起司
柴田的起司不僅充滿在地特色,更是職人精神的體現。這次她帶來六款自家乳酪作品,讓台灣民眾透過品嚐,體會日本風土與酪農文化的深度,感受起司所承載的不只是味覺,也是一份延伸自風土的溫柔與力量。
其中,榮獲 Cheese Award 金獎的「鼓動(Kodou)」最具代表性。柴田以清酒拭磨表面,再以杉木薄片包裹側面熟成,將清酒釀造技術融入起司製作,成就出兼具風味與故事的作品。她表示,「鼓動」特別適合搭配清酒——那不只是味覺上的呼應,更是一場文化交流的實踐,透過起司這個國際語彙,傳遞日本的風土與哲學。
其餘五款同樣展現她對風土與季節的細膩體察。「和み」以清爽乳香與柔滑質地著稱,入口細緻如絲;「竹炭」融入淡淡炭香,隨熟成時間延長而層次更為深邃;「季節的熟成起司」呈現時間轉化的酸香與圓潤;「うぶすな」以低溫熟成凝縮奶香與微鹹餘韻,最宜搭配大吟釀;「緣」則將莫札瑞拉經醃漬與烘乾,外層微脆、內裡彈性十足,帶有果香與煙燻氣息。

讓奶的不朽成真——Brenda 的三重起司哲學
活動的共同主辦單位「Dida 起司工坊」由 Brenda 與先生 Henry 於 2015 年共同創立。 Henry 曾遠赴義大利、法國進修熟成起司技術;Brenda 自身則修習多項國際認證課程,並通過美國乳業協會的專業考試,成為具備國際水準的起司專家。
在活動現場,Brenda 以「起司造就了奶的不朽」這句詩意的話作為開場,從三個層面剖析她對起司價值的理解。她認為起司賦予乳品保存性與經濟價值——冬季或產量過剩時,將生乳製成起司不僅能延長保存期,也能穩定收益。她提到歐洲早期社會甚至將起司當作貨幣使用,義大利的帕馬森起司至今仍具實質價值。
其次,起司讓乳品的風味得以濃縮與留存。Brenda 認為,鮮奶雖香,但易腐敗,而起司則是「乳香的經典保存」,代表乳品最終風味的成熟形態。最後,她談到起司在文化層面的不朽——它曾是軍糧,也隨著軍隊與商旅的腳步流傳各地,成為飲食文化跨國傳遞的重要媒介。

從風味到文化——用舌尖認識起司的多樣世界
Brenda 也帶來多款 Dida 自製的起司,並搭配不同酒水飲品,讓學員實際品嚐與比較。莫札瑞拉以湯匙盛裝,讓大家體會以高溫型乳酸菌製成、清新淡香的柔滑質地。接著是煎得微黃的哈魯米,口感富有韌性與咬勁,是歐洲常見的百搭小食。
山羊起司是潔白的小圓球,帶著柔軟口感。Brenda 提到,山羊奶中的中鏈脂肪酸常帶有獨特氣味,但 Dida 採用低溫處理抑制異味,保留優格般的酸香,也顛覆大眾對羊奶的刻板印象。
Brenda 強調,唯有「懂得怎麼吃」,消費者才會願意支持台灣酪農,讓乳品產業得以永續。對她而言,起司的價值,不僅在保存與風味,更在於那份由文化、土地與時間共同發酵出的深厚滋味。

學員回響:從味覺比較到教育想像
學員們也從這場跨國交流中獲得啟發。薛佩瑄說自己平時工作會接觸起司,這次能親自比較台、日兩地的作法與風味差異,「很有趣,也更能感受文化如何塑造起司個性。」
陳瑩育則從教育出發:她的孩子很愛起司,希望更多小朋友認識這種營養又方便的食材。她認為台灣若能結合在地元素與外來技術,就能「用自己的方式,說出台灣起司的故事」。

從個人奮鬥到集體發酵——亞洲起司的下一步
近年來,台灣職人希望透過國際競賽、走向國際舞台,但路途並不順遂,柴田千代也親身經歷過相似的挑戰。她的起司雖已在日本國內屢獲大獎,卻因當時日本尚無資格以國家名義參與世界起司大賽,只能以個人名義報名美國等區域型比賽。
為了突破這項限制,她主動拜訪世界起司大賽執行長,並以「日本冠軍」的身份懇請開放參賽。對方回應這必須透過國家層級的協調才能決定。柴田並未退縮,她與日本農林省多次溝通,並提醒主辦單位,大賽最初的宗旨正是「鼓勵所有職人挑戰世界」。在這份持續的努力下,隔年日本終於獲得正式參賽資格。這段經歷讓她深刻體會——職人的熱情需要制度的支撐,個人的堅持才能化為集體的力量。
她認為台灣起司製作水準已足登國際舞台,不該受到限制,「不能放棄溝通的努力,尤其是國家跟國家之間的溝通」。她也對亞洲起司的未來抱持高度期許,希望整體品質能提升至世界水準,甚至有朝一日能讓世界起司大賽在亞洲舉行。

從國家制度到職人交流——日本經驗給台灣的啟示
柴田最後分享,日本政府在推動起司產業發展上扮演了關鍵角色。對於參加海外比賽的職人,政府會補助交通與住宿費,也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由國家出資的業者交流活動,促進技術與經驗的交換。
同時,日本政府每年舉辦全國性起司比賽,獲獎產品可標示得獎標章,成為品質保證。每到秋季,這場比賽更成為起司界的年度盛事,帶動市場討論與消費熱度。
柴田指出,這些制度化的支持,不僅讓日本起司在國際上嶄露頭角,也鞏固了國內對起司文化的認同。柴田相信,若能結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台灣也有潛力建立屬於自己的支持系統,讓職人能專注創作、安心前行。
柴田勉勵台灣職人,不僅要具備紮實的技術與專業,更要讓技術與本地飲食文化相融合,說出屬於自己的起司故事。她也呼籲台灣要培養更多具備專業知識的推廣者,從文字、廚藝到銷售端,都應彼此串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共同推動起司文化在台灣生根發酵。
她相信,「發酵帶來和平」,如同每個微生物都需時間與協作,起司的誕生也是眾人心力的結晶。她微笑地說:「一個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熱情,能發酵出改變世界的味道。」
從憂心到行動——用起司為台灣酪農找出路
陳志東指出,台灣乳品廠長期只著重於將生乳殺菌後製成鮮奶販售,欠缺深度加工與產品多樣化的能力。然而,起司能運用大量生乳產量,對酪農產業的永續發展具有關鍵意義。唯有當消費者真正瞭解起司、學會品味其風味,才會產生消費動能,進而支撐整個酪農體系的升級。
桂芳牧場酪二代「獸醫媽媽」傅芊純則坦言,桂芳正是進口牛奶衝擊下的受害者,牧場每日供奶量已從六噸降至約四噸。為了讓產業得以延續,她積極推動「食農教育」,與企業機關及幼兒園合作,希望讓更多人「看見台灣酪農」。
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傅芊純前往日本千葉縣拜訪柴田千代,見習起司製作、加工與銷售的全流程,也觀察當地乳業如何從牧場走向品牌。此次邀請柴田來台,以起司為媒介開啟對話,不僅是延續桂芳牧場長期倡導的「教育消費者、支持本土酪農」理念,更希望透過國際交流,讓台灣乳香有機會被重新理解與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