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颱鳳凰讓花蓮縣光復鄉災民繃緊神經,「一旦發布紅色警戒,就要立刻撤離」是各村 Line 群組中相互叮嚀的生命線,但花蓮縣府發佈的「颱風災害撤離」訊息混亂,讓鄉親經歷「撤離→解除→復課復班→再撤離」的身心疲勞戰。
花蓮縣無黨籍議員蔡依靜怒指縣府決策反覆,讓居民陷入風險,她也痛陳,每逢豪雨光復鄉就必須強制避難,長期安置方案卻仍「紙上談兵」,呼籲政府(中央地方)拿出擔當「給光復鄉親一個安全、有尊嚴的未來」。

恐懼陰影籠罩:風災前的撤離羅生門
對光復鄉親而言,鳳凰颱風來襲,再次喚醒「923 堰塞湖溢流之夜」恐怖記憶,經歷過那場劫難的村民,防災意識早已刻骨銘心。相對於居民的警醒,從光復鄉到花蓮縣府的螺絲仍未拴緊。
9 日晚間 9 點 23 分,光復鄉公所在臉書專頁發布撤離計畫──10 日將優先撤離弱勢族群,一旦雨量達 200 mm 即強制撤離。撤離方式區分為依親、收容安置(部落之心、光復國小等),以及僅限於 923 淹水不超過 1.5 公尺家戶的「垂直撤離」。
光復鄉公所強制規定上次災情最慘重的大同村(佛祖街一帶)必須全村撤離,然而撤離名單上,大同村竟還有 206人被列為「垂直避難」。記者致電村長邱金仲,他無奈表示「不清楚鄉公所的名單,但大同村不能垂直避難」。矛盾的指令彷彿預告了光復鄉民將要面臨的,是一場被政策擺布的命運。
.jpg)
黎明前的困惑:朝令夕改的撤與停
10 日上午 7 點,林保署發出「紅色警戒」,這是啟動強制撤離的訊號,然而,與迫在眉睫的警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縣府對「停班停課」的一片靜默。災民焦急致電縣府,得到的答覆竟是「等八點上班開會才決定」。不過與此同時,有人收到 7 點 44 分發布的「停班停課通知」,訊息之混亂,讓早已出門的上班族和學童只得無奈折返。
「為什麼不能提早公布?」「是要把災民逼到絕路才甘心宣布停班停課嗎?」 怨懟與質問聲此起彼落,鄉民對花蓮縣府發出了最沉痛的控訴。
風雨漸強,撤離的混亂也從大同村蔓延至大華村。村長一聲令下「全部撤離,不能垂直避難」,村民聽從指示撤離至大進國小,卻因「不在名單上」,竟遭到拒絕收容!最後竟是警察出面,一錘定音「可以垂直避難」。從「撤離」到「垂直避難」,再到「爆滿折返」,民眾像被踢皮球般折騰。村民怒問:「明明有時間準備,為什麼還能搞得這麼亂?」

縣府輕率復班復課,縣長發文又刪除
光復鄉在經歷了 11 日、12 日兩天的大風大雨後,除了交通受阻外,萬幸未傳出重大災情。馬太鞍溪雖一度暴漲,從左岸沖入萬榮鄉明利村,形成猶如「923 翻版」的泥流覆蓋,但南岸的光復鄉卻是上天垂憐幸而無事。
就在眾人放下心頭大石之際,昨 (12) 日晚間 8 點 30 分,縣府的決策又一次讓鄉民跌入混亂:「除鳳林、萬榮兩村外,其餘鄉鎮 13 日正常上班上課。」縣長徐榛蔚的臉書指出,馬太鞍溪南岸(即光復鄉)已解除紅色警戒,意謂光復鄉已安全無虞。
然而這則貼文隨即被迅速刪除,縣長也未再做出任何說明。對於馬太鞍溪警戒分南北岸、以及南岸先解除紅色警戒的說法,林保署花蓮分署長黃群策不願多做回應,僅表示「可能要問縣政府」。不過從縣長發文又隨即刪文的行徑來分析,徐榛蔚失言的可能性比較高。
中央紅色警戒未解除,但地方發佈「颱風警報解除」
13 日要恢復上班上課的消息一出,鄉親們的第一個反應是:「可以回家了嗎?」但隨即又想起堰塞湖的紅色警戒尚未正式解除,此時擅自離開收容所,可能面臨《災防法》違反強制撤離高達 25 萬元的罰鍰。
災民在「颱風警報解除」與「堰塞湖紅色警戒未解除」的兩難中無所適從。他們撥打 1999 詢問,被轉到防災中心;防災中心又將皮球踢給鄉公所;鄉公所則表示要等隔日縣府通知。一連串的官僚迴圈,讓鄉親彷彿陷入永無止境的迷宮。
更令人困惑的是,鄉長林清水的手機整夜關機,直至晚間 10 點才在臉書發文,表示「本鄉將恢復上班上課」,但又同時告誡民眾:「在警戒尚未解除之前,請大家請勿隨意離開收容所。」這種「有說等於沒有說」的發文,讓鄉親更是怒火中燒。
事實上,縣府解除的是地方權責的「颱風災害劃定區警戒」;而堰塞湖的「紅色警戒」則是由中央林保署建議。兩套不同系統的警報並存,而縣府在中央警戒未解除的情況下,過早宣布恢復上班上課,才讓光復鄉親面臨「上班上課與強制撤離」兩種矛盾指令的夾殺。
返家擔憂受罰,基層人員承受重擔
在眾多民眾詢問下,縣府昨晚表示,林保署預計在今 (13) 日早上 7 點宣布解除紅色警戒。事實上,光復國小今日清晨即請收容人離開,將教室還給學生。然而,誠如馬太鞍部落青年 Iwan 所言,大家心裡其實非常擔憂:「會不會被警察開罰單?」深怕在「警戒未解除」的灰色地帶中,成為矛盾指令下的犧牲品。
Iwan 也透露了收容期間令人心寒的細節:縣府僅派兩名人員在收容中心負責登記資料,其餘所有物資發放、收容管理等大量工作,竟是全由國小老師和教會人員一肩扛起。她痛斥:「縣府很不負責任。」在撤離行動中,縣府的「缺席」與「甩鍋」讓基層人員和弱勢鄉民承受了過多的重擔。

新警報與行政慢半拍:決策半日大逆轉
就在鄉民提心吊膽踏上歸途時,早上 8 點,林保署的細胞簡訊再次響起,宣布馬太鞍溪下方新形成一處較小型堰塞湖,若潰決將影響居民安全,堰塞湖持續維持紅色警戒。儘管危機升溫,縣府的反應卻又慢了半拍。
林保署在中午 12 點 30 分宣布新堰塞湖預計在下午 4 點溢流(下午 1 點 40 分第一波溢流水勢已經進入馬太鞍溪),並發出通報單,緊急提醒下游警戒範圍民眾配合疏散,直到此時花蓮縣政府才遲遲隨即宣布:光復鄉自下午 1 點起停班停課。
花蓮縣無黨籍議員蔡依靜對縣府的決策表達強烈憤怒與不解,她直言:「堰塞湖危機未解除,我不能理解縣府為什麼要堅持光復鄉上班上課?」
從早上堅持「正常上班上課」,到中午不得不「緊急停班停課」,只經過短短一上午,鄉民再次經歷了決策的大逆轉,這段空檔讓已返家的鄉親必須花費大量心力,在極短時間內再次進行依親或收容安置,形同二次折騰。幸虧部落還有巡守隊可以挨家挨戶宣導確認,但她不敢想像其他村落現在會是多麼慌亂無措。
.jpg)
.jpg)
長期安置「紙上談兵」,議員呼籲:政府必須拿出擔當作為
蔡依靜表示,光復鄉每逢豪雨就必須強制避難,絕非長久之計,但長期安置的方案卻始終停留在「紙上談兵」。國土署雖強調「有安置需求的鄉親都可以登記」,但除了佛祖街的災民確定安置於台糖宿舍與新建的中繼屋外,沒有任何進度。
蔡依靜強調:「我們不能讓鄉親永遠活在恐懼和疲憊之中,政府必須拿出真正的擔當,給予光復鄉親一個安全、有尊嚴的未來!」
馬太鞍堰塞湖災情系列報導,請點選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