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加拉南部的沿海地區,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蔬菜浮床栽培生產技術正逐漸的普及化,並作為了這個低窪國家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更為嚴重的洪災與海平面上升所採取的對策。
坐落於孟加拉灣的孟加拉,位於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梅格納河流域,不僅容易受到洪水的危害,每年還得面臨強勁的季風氣候影響。隨著全球氣溫的上升,風暴的產生正變得更加極端且頻繁。在孟加拉的南部地區,有部分區域每年有數個月份是呈現被水淹沒的狀態,而其他區域則幾乎全年都浸泡在水中。
在這個被視為全球氣候變遷調適領頭羊的國家,日益潮濕的環境已迫使農民調整耕作方式,甚至有人索性直接在水上種植蔬菜。
這種浮動菜園由布袋蓮編織而成–一種多年生的水生漂浮性植物,擁有海綿狀的綠色葉叢與紫色花朵。原生於南美洲的布袋蓮,如今被視為地球上最具侵略性的水生植物,其快速佔據湖泊及其它水體的能力,為它贏得了「孟加拉之禍」的稱號。據說布袋蓮於十九世紀末傳入孟加拉後,1920年便已迅速的堵塞各個水路了。
孟加拉利用浮床種植作物的做法已有兩百年以上的歷史,農民也會採用各種方法或使用其它材料使系統更加完善,例如以稻稈製作竹筏等。
在布袋蓮的案例中,人們正採用水耕技術將此雜草轉化成為解決方案,這項技術已逐漸獲得關注,尤其是受到那些因水位上升及環境惡化而缺乏耕地的農民青睞。
「農民可從這個浮動的菜園當中獲益,同時周遭的自然環境也同時得到了保護。」支持此水生栽培法的Caritas Bangladesh協會計畫主任道德·達斯(Daud Das)說道。
根據孟加拉南部的通吉帕拉分區(Tungipara subdistrict)農業辦公室的數據指出,目前約有800位農民在這個地區約180公頃的水域上經營栽培式浮床,到目前為止已設立了約1,500座浮床。在長30英尺、寬8英尺的浮動菜床上,農民種植了蕪菁、高麗菜、花椰菜、秋葵、番茄及紅莧菜等作物。
來自通吉帕拉分區的戈帕爾甘傑市(Gopalganj)的農民皮朱什·庫馬爾·比斯瓦斯(Pijush Kumar Biswas)是一位3個小孩的父親,他在自己的土地及政府水庫經營浮動菜床。
我曾看過我的父親和祖父在屋子旁邊的溝渠中製作這張浮床,用來滿足全家一整年對食物的需求。而如今我已經將這個技術做為我一生的職業志向」他向《EarthBeat》表示,「為的是支付全家人的飲食、醫療和教育的相關開銷。」
與中央政府及非政府組織一起攜手合作,Caritas Bangladesh協會推廣浮床種菜,作為保護環境及抑制氣候變遷所引發人口遷徙的做法。
「Caritas Bangladesh協會透過鼓勵、訓練及財務支援的方式,協助貧困的農民在水上、惡地、甚至池塘的岸邊開始種植蔬菜,」該協會的巴里薩爾(Barisal)地區辦公室主任法蘭西斯·貝帕里(Francis Bepari)說道。
Das指出,Caritas Bangladesh協會特別鼓勵沿海農村地區的農民發展浮動菜園,特別是那些積水達數月、甚至半年之久的地方,最能從這項技術中獲益。
貝帕里向《EarthBeat》透露,約有20%的人口分佈居住於佔孟加拉陸地面積三分之一的沿海地區,氣候變遷已經導致沿海地區的水患問題更加嚴重。
根據國際氣候變遷與發展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limate Change and Development)二月份發布的報告指出,孟加拉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高於全球的平均值,每年約上升0.4至0.6公分,預計在本世紀末的時候,孟加拉沿海地區將大約有12%至18%的面積被淹沒於海水當中。另外,該報告亦指出,伴隨著海平面的上升及消失的陸地,預計將在2050年前迫使居住於孟加拉南部近百萬的人口進行避難式的遷徙,同時也為重要的糧食作物生產造成毀滅性的影響。
儘管洪水已導致部分地區的居民被迫遷徙至其他地方,但同時也讓水上浮床栽培與水稻種植更具有經濟效益,並藉由提升植被覆蓋率、減少化學肥料需求等,對生態系統產生正面的影響。
由於資金的短缺,Caritas Bangladesh協會已終止其浮床栽培的計畫,但仍持續為曾經接受訓練的農民提供相關的支援。
Das表示:「若Caritas Bangladesh協會能獲得更多捐助者的幫助,我們就能讓更多的農民採用浮床栽培的方法。正如教宗方濟各所強調的,我們必須對環境議題投入更多的關注。」
對Biswas而言,建造3座浮床的成本僅約2萬塔卡(約167美元)左右,但卻可幫他帶來高達15萬塔卡(約1,255美元)的預期收入。除了收入之外,他認為浮床栽培還可創造更多的效益。
「首先,我在自家旁邊的政府土地種植作物,成本更低,還能吃到無農藥的作物。其次,這些腐爛後的浮床同時也以肥料的角色為我的土地提供了養分。」他解釋道。
戈帕爾甘傑市的農業培訓官卡德爾·薩達爾(Quader Sardar)表示,與他的部門類似的機構正致力推廣農民利用浮動菜園種植蔬菜與香料作物,地區性農業推廣局亦為農民提供相關的訓練課程。
在戈帕爾甘傑市之外,位於沿海地區的皮羅普爾區(Pirojpur)、巴格哈特區(Bagerhat)、巴里薩爾區和馬達里普爾區(Madaripur)等也出現了利用浮床栽培法的增長趨勢。居住在這些地區、且沒有自己土地的居民,經常會利用政府的灌溉溝渠進行商業化的耕作栽培。
農業是孟加拉經濟最重要的產業之一。2022年約有37%的勞動人口從事農業,並佔有國內生產總值的11%。擁有1.7億人口的孟加拉,是全球最貧窮且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根據2019年的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約有402.4萬戶的家庭面臨無地可耕作的情況,其中多數位於農村地區。氣候變遷導致海平面上升,讓土地壟罩於被淹沒消失的威脅陰影中,促使部分農民放棄農業並向外另外尋求可維持生計的工作,另一些人則在製衣業、工廠或蝦類養殖場就業。
同樣居住於通吉帕拉分區的42歲農民塔潘·比斯瓦斯(Tapan Biswas),雖然接受了Caritas Bangladesh協會的訓練課程,最終卻採用了不同的基材打造他專屬的浮床栽培系統:他將空的塑膠瓶捆綁並組裝成為一個平台後,最後使用布袋蓮作為覆蓋物完成。
由於塔潘·畢斯瓦斯沒有自己的土地–因此無法利用腐爛的布袋蓮作為其他作物肥料的來源–這種方法卻能讓他重複利用以塑膠瓶為底座的浮床,連續好幾年都能以新的浮動菜園進行栽培。他借了20,000塔卡(約167美元)打造了3張浮床。
「這座床架產出的蔬菜,45天內就能上市銷售,」塔潘·畢斯瓦斯表示,「由於沒有自己的土地,至少我還能在此持續維持十個月的收成。之後只需要再重新鋪設布袋蓮就可以完成浮床的修復。」
儘管只有高中一年級的學業程度,但塔潘·畢斯瓦斯仍期待能夠靠農業收入讓獨生子女至少完成學業。「如今我已經不需要在別人的土地上工作,因為生活已經能自給自足,」他向《EarthBeat》表示,「但偶爾會讓其他人來我的浮動菜園工作。」
摘譯文章出處:
Stephan Uttom Rozario. Oct 17 2024. As seas rise, farmers in Bangladesh are growing crops on the wate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cronline.org/earthbeat/science/seas-rise-farmers-bangladesh-are-growing-crops-water (Reprinted by permission of NCR Publishing Company/EarthBeat www.NCROnline.org/earthbea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