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願共和國的本土小麥復育之路已經走到第六個年頭,今年種植面積大突破,從去年的65公頃一路飆升到205公頃,成長超過3倍,預計可以收成500公噸(90公噸為留種用),一舉超越「總兼」施明煌在小麥5.0(第五年)設定的目標:120公噸,也就是進口量120萬公噸的萬分之一。
努力六年終於喚起大家的重視,讓施總兼倍感欣慰,為了讓全台灣小麥農友可以彼此交流,施總兼連續第三年舉辦好農壯遊,今年從苑裡出發,一路向上以順時鐘繞行台灣一圈,除了見見老朋友,也向新加入的同學加油打氣。
不過隨著種植面積增加,小麥壯遊的地點也越來越多,在三天的行程裡,農友密集拜訪桃園、花蓮、台東、嘉義以及彰化的麥田,對這群平均年紀超過50歲的農友團是一大挑戰,但施總兼說,這些農友被黏在土裡幾十年,要他們離開三天簡直就像上班族請假三個月一樣慎重,離開自己的土地三天已經很不容易。
幸好農友平常有在練體力,加上大家迫不及待想和各地農友交流,看到小麥田就精神抖擻,雖然今年各地小麥依舊受到雨害摧殘,但農友們不氣餒,熱心分享各種防治措施、栽培技術,還對小麥高唱「愛拚才會贏」,希望每位農友都能繼續堅持下去。
上下游新聞市集預計推出三篇系列專題,紀錄這群壯遊團一路的點點滴滴,本文為系列之首。
桃園新屋:除了稻米之外的新想像
壯遊團的第一站是到桃園拜訪新加入的農友徐同權,他繼承家中的土地種稻種了一輩子,雖然生活穩定,但心裡卻漸漸浮現「怎麼種好像都是這樣」的念頭,在農委會去年推出小麥契作獎勵後,他決定給自己一個改變的機會,由北區農糧署媒合施總兼,去年11月在新屋灑下數十年來好久不見的小麥種子。
徐同權種了0.45公頃的小麥,目前已經長到膝蓋高度,還沒開始抽穗,第一次嘗試他直說自己什麼都不懂,急著要老經驗的農友給點意見,種了三、四年小麥的李信武肯定地說,到目前為止看起來都還不錯,只是肥分似乎不太夠,播種初期下雨以及日照不足也略微影響了小麥的發育。
有趣的是,徐同權發現之前花比較多時間翻土的田小麥反而長得比較不好,另一塊田為了趕在下雨前急急忙忙翻完土,小麥卻長得比較強壯,他對著施總兼開玩笑說:「所以就是叫我不要太認真啦!」不過徐同權隨後正經地分析,可能是因為打田打太細土會變得過於密實,排水性不好讓小麥容易淹死。
雖然是種小麥的新手,但從徐同權的細心觀察,以及各地前來相挺的「農友智囊團」,可以肯定台灣的雜糧復興版圖又向前跨出一大步了。

花蓮玉里:大雨大雨一直下
來到東部開始下著濛濛細雨,一如冬日花蓮的典型氣候,似乎也訴說著農友的無奈。玉里農友曾國旗上一期因為大雨摧殘,五公頃小麥幾乎全軍覆沒,但老天爺今年還是不太給面子,灑完種就連下三天大雨,「馬上煮成小麥粥。」
總共7.5公頃的麥田損失至少5公頃,無奈與辛酸寫在臉上,農友見狀紛紛為曾國旗加油打氣,還對著小麥頻頻稱讚「你好漂亮」,希望能「說服」小麥乖乖長大,農友甚至一起高唱「愛拚才會贏」,希望曾國旗和他的小麥都能繼續勇敢向前衝,農友苦中作樂的創意與熱情也稍稍紓解了收成不好的陰霾,讓曾國旗誓言再繼續努力。
除了小麥,去年成績不錯的大豆也受到雨害影響,秋作的植株高度從去年到大腿,今年只長到小腿肚,好不容易添購的採收機也因為植株太貼近地面無法直接採收,必須靠人力拔起來丟進去機器,原本用機器幾個小時可以完成的工作硬是多花了兩天。經過好幾年的大雨,農友們認真地討論到底從前沿襲下來的耕作習慣是否有改變的必要,未來要怎麼面對氣候異常的挑戰。

台東池上:梯田地上的好風景
從玉里一路拉拔到池上,眼前風景也從一望無際的縱谷平原變成一層層低緩的梯田,農友莊金興利用休耕的梯田種小麥已經邁入第三年,成績也一年比一年好,農友們看到一株株欣欣向榮的小麥都忍不住點頭讚嘆「長得真好」,讓陪同巡田的莊媽媽笑容滿面,不好意思地說:「是恁不棄嫌我兒含慢啦!」
有農友專業分析,池上的梯田屬於砂質土,排水良好,所以雖然雨量不少但小麥損害卻沒那麼大,優良的環境羨煞不少農友,隨行的苑裡雜糧產銷班的班長李信武對著一起來參觀的班員開玩笑說,看到人家種那麼好,大家要多改進喔!
莊家田區附近還有不少休耕梯田,許多農友直說可惜,打趣說要搬來這裡種小麥,不過有當地農友指著隔壁田區說,下一季這塊田也要種小麥,看來明年喜願共和國又要加入一批生力軍了。

嘉義東石:捲土重來未可知
今年壯遊團二度造訪嘉義東石十甲有機農場,農友蔡一宏擺脫上一期因為雨害而重種的陰霾,今年有了長足的進步,不但種植面積擴充兩倍來到8公頃,麥田也欣欣向榮,雖然因為有機耕種佈滿雜草,但農友們和施總兼的鼓勵讓他信心大增,四年前才回鄉務農的他也把握機會,一路上頻頻向前輩探聽怎麼讓小麥種得更好。
而薑還是老得辣,老經驗的農友一眼就看出蔡一宏的地比較適合種旱作,有些上一期種稻的田區因為土壤太濕潤,所以小麥長不好,稻種不起來的地方小麥就長得很好;也有人說他肥料施得不均,小麥生長的密度不一。蔡一宏聽到農友各式各樣的建議,感恩地說又學到一課了,也熱情邀請大家3月16日小麥音樂會再來東石給他招待。

彰化大城:風頭水尾種出新希望
「我頭一次作田,什麼都不知道,連小麥跟雜草都分不清楚。」彰化大城的農友劉基生開場白一出就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不過他可不是開玩笑,長期以來養鴨的他去年才開始接手家中的農地,因緣際會認識施總兼後,抱著實驗的精神種下0.7公頃的小麥,開啓大城小麥初體驗。
完全是農業門外漢的劉基生直率地說自己什麼都不會,所以施總兼說什麼他就聽什麼,田區也完全不用藥,雖然對有機懞懞懂懂,但他很務實地說種有機比較省啦,除了一開始放水、整地,之後就沒花過一毛錢,「而且噴藥很傷身耶!」
雖然有點誤打誤撞,但劉基生的小麥非常爭氣,11月灑種現在已經長到腰部高度,絲毫不畏懼大城的強風,農友們也頻頻讚嘆他的小麥很健康。看到小麥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讓第一次種田的劉基生非常有成就感,對著在風中搖曳生姿的小麥感性地說:「能夠看到這麼漂亮的view,比最後收成賺錢還要值得。」至於惱人的鳥害該怎麼辦,他依舊坦率又樂天地說:「就給他們吃啊,搞不好他們放的屎可以讓我明年的稻長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