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首頁圖片/顥勳
前不久,造成舉國譁然,影響全民健康的食品添加劑事件,追查不到一個月後,突然間都消失了,好像不曾發生過。
到底為何消失,是怕經濟衰退、股市崩盤,還是動搖國本,人云亦云,都談不出所以然,只感覺有許多真相和事實似乎難以揭發,明明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的問題,媒體也因新聞的過時,選擇性地遺忘,閉口不再提起。
其實這一驟然的消失,以及安靜的狀態,才更教人害怕。當塑化劑瞬間隱身,我們找不到潛在威脅和具體危害的案例時,難道真的就沒事了嗎?反正以前都是這樣渡過,我們可以含混地支吾其詞,就繼續置若罔聞地活著?
再細究之,食品製造業者會不會覺得處罰不過爾爾,可以繼續違法使用?或者因為政府的漠視,為了謀利取財,繼續擴大生產,進而造成難以想像的災害?
更教人憤怒的,我們明知平時所購買的食物,多數都有添加物的問題,並非每一家食品企業都像義美一樣嚴格把關,但政府卻未站在我們的健康著眼,反而設法放寬對廠商的食品要求,我們又能對他們如何?
怎麼辨?我們當然要自救。自救當然有許多方法,食物思考便是一個方法。我們謹慎地購買想要的食物,日後面對購買的食材,努力地學習認識它的來源出處,甚而知道它的栽作方式,恐怕都是一個必須養成的習慣。
或許你會犬儒地質疑,怎麼可能呢?我們哪來的時間和錢財,耗費在這等食物的買賣中,有些窮人連求溫飽都有問題了,哪有講求食物品質的條件?
我們常把這種負面意見合理化,忽略了食物的取得,並不只是買賣取捨這個層次,它應該拉昇到生活價值的選擇。那不是必然用錢去決定的,還要加上態度和信念。當我們考慮食物的優良與否,應該訴諸更多平台,廣泛地傳遞觀念,並且把這種對食物的要求,明確地轉化做為購買的要項,或者積極宣揚,擴大我們的消費能力。生產者彼端遲早會受到影響,轉而要去改變自己的生產模式和內涵。
除了好食慾,更要有好的食育!
由於長期缺乏食物思考,我更擔心,下一代的健康問題。許多學生幾乎都是外食或者由學校招標的廠商提供餐飲。學生的購買能力有限,食品提供者只好壓低價錢。於是,他們吃的都是台灣最便宜的食物。但便宜意味著低劣、不健康,多油多糖多鹽等可怕的料理,幾乎一股腦傾洩在這些年輕的身體上。
我們眼睜睜看著,卻悲哀地無法阻止此一食物行徑,在台灣正如火如荼地上演著。或許我們應積極展開行動逼促政府,學校應該安排合理的食育知識,納入未來的即將實施的環境教育法。
此法不一定只有保護海岸森林、水利資源缺乏等龐大議題,或者了解節能減炭、再生能源這些嚴肅的趨勢。從自身生活用品和食物關切起,更能獲得助益。
透過食育課程,學生了解食物,並且關切自己的飲食,在乎學校周遭餐廳提供的食物,自然會形成一股龐大的採買力量,才足以改變既有的不合理體制。政府或許畏首畏尾,不敢得罪財團,民間唯有靠自己的力量要求食品的正義。
在食育還未納入環境教育法、成為重要的教案以前,各級學校的老師平時也該展開學習,透過食物思考,一邊教導學生,展開塑化劑風波以後,搶救孩子健康的行動。
政府若真心想推飲食教育,就需要先訂定飲食教育條例,人民只有透過立法,才能要求政府就人民的需求來施政,可參考日本的食育基本法(http://ebooks.lib.ntu.edu.tw/1_file/COAEY/030244/0244.pdf )
我國2006年學者版農業基本法草案第22條:
(http://seed.agron.ntu.edu.tw/baa/clause.htm)
政府應推展均衡之飲食生活指標,並宣導食品安全消費相關知識。
以上條文應更明確地寫成:政府應制定「飲食教育條例」,據以推展均衡之飲食生活指標,並宣導食品安全消費相關知識。
父母&老師&校長的食育成長課先上吧~~~成人不學何以身教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