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逾百萬人響應美國人發起的「反孟山都遊行」後,台灣終於有越來越多人關注起不只牽扯飲食安全,還涉及環保與農業發展的基因改革作物。
也許是巧合,就在大遊行過後,孟山都歐洲和中東總部的公關主任Brandon Mitchener在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說,「由於歐盟農民對基改種子興趣缺缺,遊說成本過高,放棄在歐盟提出新的基改作物栽種申請案。」
基改作物的確在歐洲很不受歡迎。以義大利為例,儘管目前已經禁止栽種基改作物,但參議院日前無異議通過,將配合歐盟規範研擬防止基改作物擴散的保護條款。農業部長、環保和農業團體異口同聲說,生產者、消費者和政府單位都沒有人希望引進基改作物,因為這會破壞義大利的美食傳統,威脅人民的健康和精緻的農業發展模式。
在台灣,飼料級的基改黃豆成為人們的盤中飧。相較之下,在義大利,不僅人類排斥基改作物,許多牲畜也不吃基改飼料。依照歐盟規定,食品和飼料中的基改成份在0.9%以上就要標示。而義大利的一些大型超市為了迎合消費者的需求,也保障用心的飼養戶,會在肉品上標示NO OGM(義大利文的「非基改」簡稱),表示牲畜生前是不吃基改作物的。


歐盟的民間團體與基改公司奮戰多年後,終於迎來一場勝利。不過,勢力龐大的生物科技公司絕對不會這樣輕易棄守,歐盟的民間組織也沒有鬆懈輕敵。
Brandon Mitchener在接受丹麥的媒體Investigative Reporting Denmark訪問時說,「基改玉米在歐盟栽種的面積只佔百分之一,而且只有在西班牙、葡萄牙和捷克的試驗有進展,我們不會花費更多金錢去說服其他人栽種。」孟山都雖然不再進行不符合成本的基改作物栽種遊說,仍會固守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
在宣稱撤守基改作物栽種之際,生物科技公司已經在種子交易上另闢戰場。
從義大利起家、延伸到150多個國家的慢食運動組織(Slow Food)、許多農業和消費者團體組成的糧食自主委員會(Cisa)和歐盟多國參與的農民之路(La Via Campesina)紛紛警告,根據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近來發布的報告,歐盟將配合生物科技公司的提議,以保護食品安全之名限制農民種子交易的權利。
這些歐盟的民間團體指出,歐盟為了保障食品鏈的安全,正在研擬更嚴謹完善的保護措施,其中包括供作食物的動物、植物和種子的安全性。
玄機就在種子的安全性上。依照歐盟目前的草案,未來將以保護食品安全之名規定種子標準,也就是種子必須具有專利權,而這正是生物科技公司的如意算盤,以食品安全之名綁住農民交易種子的自由,並排除多樣傳統的種子繁衍,以專利的大旗掌控種子市場。
孟山都表示,他們也有許多非基改的傳統種子。
發出呼籲的民間團體說,有專利權的種子通常要仰賴大量的化學肥料與藥劑,根本不環保且影響健康。況且,這勢必改變歐盟許多國家的小農生產模式,單一化的種子將破壞生物多樣性,越來越多物種會消失,當無法掌控植物繁衍根源的種子,歐盟的也難保障糧食主權。
德國BASF、Bayer和瑞士的Syngenta放棄基改馬鈴薯在先,基改老大美國孟山也宣布放棄在歐盟申請新的栽種許可,在這些敗仗的表面下,生物科技公司其實不動聲色悄悄地攻城掠地,在難纏的歐洲轉進其他領域,並試圖打開更多的開發中國家市場,包括販賣和栽種。
台灣的反基改運動正在加溫中,歐盟的許多經驗值得借鏡,從產地到餐桌全方位捍衛農業、環境和飲食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