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遠洋漁業強盛,但一般民眾對海洋的認識非常有限。綠色和平組織從今天(9日)起到至本月25日,在高雄駁二蓬萊B7倉庫舉辦,為期兩周的攝影展「討海人:世界漁人群像」。每週日將播放紀錄臺灣漁人的紀錄片-「戰浪」與「漁人24」。
綠色和平組織表示,今年從黑鮪季、廣大興漁船事件、到許許多多被扣留、失聯、遇害的漁船,台灣民眾開始認識討海的艱辛。「討海人:世界漁人群像」攝影展,一共展出63幅照片,涵蓋英國、哥斯大黎加、印尼、泰國、菲律賓及台灣等地的漁民工作與生活影像紀錄。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因為工業化大規模捕撈的出現,造成海洋資源日益枯竭,捕魚也越來越艱苦。「我們希望透過此次攝影展,不只能忠實呈現漁人不為人知的艱辛,也能持續推廣對環境友善的永續漁法。」
聯合國農糧署統計,全球85%具經濟價值的魚種,都遭受過度捕撈。而台灣過去30年來,沿近海的漁獲量也減少七成,如白鯧、金線魚、赤鯮都已大幅減少。東港著名的黑鮪魚季,近年來也因為魚源枯竭,捕獲量年年創新低。去年底的北太平洋鲔類及類鲔類國際科學委員會指出,太平洋黑鮪從1952至2011年間,數量已減少96.4%。
綠色和平組織為了此次攝影展,特地前往綠島紀錄永續的鰹竿釣魚法。鰹竿釣魚法,不會捕獲還沒長大的幼魚或非目標物種,是一種對環境友善的漁法。日治時代傳入的鰹竿釣,曾是盛極一時的產業,提供在地居民許多工作機會。但工業化大規模的捕撈,使得海洋資源減少,破壞海洋生態系的健康,許多漁民已不再從事漁業。下一代不願接手,也讓鰹竿釣極可能失傳。
顏寧強調,台灣有許多像鏢旗魚、鰹竿釣的永續漁法,但這類友善的小型漁法,已面臨過度捕撈的威脅,越來越難生存,也即將面對失傳的命運。綠色和平持續在全球推動永續漁業,透過大眾與市場的改變,減少破壞性漁法對海洋的傷害。

大海的詭譎多變,讓討海更加艱困,但也讓漁民的信仰更加堅定。這次精彩照片亦包括小琉球三年一度的迎王船祭典,對漁業鼎盛的小琉球來說,迎王船是比農曆新年還重要的慶典。迎王船期間,幾乎所有遠洋漁船都會回到小琉球,照片也呈現虔誠的小琉球漁民以及燒化王船的盛況。
這次參展攝影師多,為綠色和平長期合作的攝影師,其中Paul Hilton在2012年得到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與年度野生攝影師(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Alex Hofford也以菲律賓圍網漁船下潛水漁工的照片獲得2013年NPPA傑出相片獎。台灣攝影師張良一的照片,也在展出名單中,他的作品曾囊括2008年至2011年台灣新聞攝影比賽自然環境類、肖像類、圖文特寫類等獎項。
展覽期間,綠色和平組織特別安排於每週日播放台灣漁人的紀錄片-「戰浪」與「漁人24」。其中「戰浪」紀錄台東鏢旗魚的漁民;而「漁人24」費時二年拍攝金山磺火船、阿美族四手網與綠島鰹竿釣漁法,讓大眾有機會從台灣各地辛苦的討海人身影,期望一個年年有魚的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