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米粉很醜,但是很好吃。」在俗稱「米粉寮」的新竹市延平路,蜿蜒的巷弄中,藏著一間日治時期創建的老米粉廠、「東德成」,堅持100%純米原料,連蒸米粉的木頭蒸籠,都是老闆親手拼裝,每天只製作限量250斤,老闆郭連進驕傲地說:「我的米粉,客人一吃上癮,還有人從美國訂貨!」
古法製作,保留日治時期原味
還沒走到東德成大門口,轟隆隆的輸送帶聲音,就先傳入耳際。「這台輪粿機,可是有百年歷史!」東德成第三代掌門人郭連進,看著工廠裡有些斑駁的輪粿機、攪拌機、磨米機等,驕傲地表示,這些都是阿公傳下來,一般工廠的輪粿機,早就改成白鐵製,這些木片製的機器,「在我眼裡,不只是台機器,上面還寫著『堅持』兩個字。」
就因為「堅持」這兩個字,當同一條街上的米粉廠,從全盛時期的60幾家,縮減到現在不剩20家,多數米粉廠紛紛改用「玉米澱粉」替代「純米」;東德成的米粉,卻始終維持二合一配方:米和水,其它添加物就是:時間和經驗。
郭連進按照每批米不同的黏度,調整水分;連靜置發酵時間,都得小心拿捏,夏天可能前一晚7、8點才能洗米,冬天就要早一點,全視當天天氣而定。
由於不加半點玉米澱粉,東德成每100斤米,只能做出60斤乾米粉、130斤溼米粉;相較其他米粉工廠,一天上千斤的產量,他們一天只能做200多斤溼米粉,總被附近內行的麵攤搶購一空。
雖然東德成的米粉,不若大型機器做出來的那麼絲絲分明,但郭連進驕傲地說,客人都一吃上癮,還有人遠從美國訂上百斤米粉。

美味米粉背後是家人的扶持
東德成至今仍維持早期的家庭工廠模式,除了來幫忙的岳母和阿姨,小孩和太太就是他唯二的「正式員工」。郭連進說,純米米粉製作耗時,利潤又低,雇員工根本不划算,都靠家人的扶持。
連日的陰雨後,郭連進的太太林美津,趕緊趁著好天氣,將披滿米粉的竹篾搬到陽台晾。頭頂著十幾斤重的竹篾,林美津卻還能談笑自如,她一派輕鬆地說「早已習慣了,不算什麼啦!」

郭連進年輕時,在裝潢業,十幾年前繼承米粉家業後,林美津便跟著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郭連進開玩笑地拿出一張紙,上頭寫著「阿娘不嫁米粉庄,不死也黃酸。」以前人認為,做米粉太辛苦,不讓女兒嫁到米粉工廠,但林美津笑著說:「誰叫我娘以前沒阻止我。」
雖然做米粉幾乎沒有休息時間,但林美津對米粉家族生活,甘之如飴。不過夫妻倆,每天工作之餘不忘休閒,一大早蒸完粿,趕緊帶上網球拍,把握僅有的一個多小時運動兼約會,原來兩個人當初就是因為打網球結緣,現在就算再累再忙,還是不忘「浪漫一下」。
夫妻倆認真做出好吃的米粉,兒子郭春賢則帶入行銷新觀念。一改樸素的紅白包裝,設計出古色古香、典雅傳統的禮盒,還出點子幫家裡佈置一面展覽牆,用廢棄的竹篾,掛滿米粉和大大小小獎章、證明書,「啊〜不過他都出一張嘴啦!說了都是我在做。」郭連進雖然一邊吐嘈,卻藏不住開心的笑容。

時代衝擊,仍要秉持道德做出好食物
維繫新竹米粉傳統,東德成不只做、也說,除了拍攝新竹縣政府宣傳帶,還接受國際旅遊電視台訪問,讓台灣傳統文化躍上國際舞臺。從民國89年的米粉節開始,東德成也開始接受外來團體參觀,而且不收任何費用,從幼稚園到80歲,最高記錄一天曾有9輛遊覽車到訪。
郭連進從一開始支支吾吾簡介,到現在已經成為專業解說員。雖然必須額外花時間講解,但「花一點時間講講話,只是舉手之勞;重要的是,讓下一代知道前人的文化。」
面對時代的衝擊,東德成也不得不對傳統做一些讓步。為了提升效率,幾個禮拜前,他們將木造蒸籠,全數換成白鐵蒸籠。郭連進說,木造蒸籠一年要淘汰一次,白鐵則較持久,水分和溫度也好控制,製作時間省一半。但他還是留下一個蒸籠,準備掛在牆上讓人參觀,其餘淘汰的蒸籠,也全數進到新竹米粉博物館,留下時代的證明。

此外,東德成也面臨接班問題,78年次的兒子郭春賢,兩年前回家幫忙,但郭春賢坦誠,是否接班還得看狀況,至少得看未來的老婆願不願意。郭連進感嘆,做米粉太辛苦,多數年輕人都沒有意願,很多米粉老店都漸漸衰微。
未來兒子如果不接班呢?郭連進回答得爽快:「那就只好收起來啦!」雖然嘴上這麼說,但郭連進家中的小孩,從懂事開始,就被他帶在身邊做米粉,不論是工作所需或傳承手藝,都流露出希望下一代接班的期盼。
能否傳承到四代還是未定之天,但郭連進保證,東德成直到熄燈的那一天,都會堅持使用100%純米製作米粉,「因為祖先說:『東方人做生意要有道德才會成功』。」這是東德成由來,也是郭家祖先對文化和食物,最深切、也不能退讓的堅持。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加油!! 一起堅持吧!! 共勉之^_^
那就找一個願意接班的妻子吧XD
傳統若不能傳承真的很可惜呢!
如果孩子不願意承接,可否把技術傳給有意願的外人,好讓這美味繼續保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