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花蓮農改場為因應氣候變遷,近年推廣食用水生作物「黃花藺」,抗水抗病蟲害,標榜「有機蔬菜生力軍」。但有學者指出,黃花藺是國際知名外來種,種子細小且可無性生殖,已大舉入侵東南亞水田,政府卻帶頭推廣,恐影響國內生態系。花蓮農改場表示,推廣時會嚴格審查,不會種在旁邊有溪流的農田,但也坦承,國內沒有黃花藺的相關監測研究。
水生蔬菜黃花藺,不用噴農藥就能長

黃花藺是多年生水生植物,原產於南美洲,細小的鵝黃色花瓣和毛絨葉片,讓它成為絕佳的觀賞植物;19世紀末引進東南亞後,成為泰國、越南、馬來西亞人的盤中佳餚,台灣僅有南投埔里發現少量分佈。四年多年前,花蓮農改場進行「新興水生蔬菜栽培技術及食用價值開發」計劃,看上黃花藺耐水及耐病蟲害特性,希望仿效東南亞,作為食用蔬菜。
小花蔓澤蘭,當初也是水土保持單位,為了當成鞏固邊坡的綠色植物,在未經生態評估的情況下,從國外引進,近二十幾年來,蔓延台灣中低海拔環境,被稱為樹木殺手,而有綠癌之稱。
負責此計劃的花蓮農改場蘭陽分場助理研究員王文華表示,黃花藺略帶苦味,嚐起來像刈菜、苦瓜,有豐富的鈣、鐵、β-胡蘿蔔素,東南亞國家喜歡用它的幼葉與嫩花梗,炒過食用,馬來西亞甚至拿來當成生菜沙拉,近年氣候異常,黃花藺較能抵擋豪大雨,可有效解決災後蔬菜產銷失衡。
此外,黃花藺生長期在7月到10月,正好補足夏季蔬菜缺口,病蟲害少,可完全不使用農藥,又能露天栽培,是「有機蔬菜生力軍」。花改場試驗推廣兩年,已有一位花蓮農民種植,標榜農藥零使用,每斤價格高達100元。
繁殖力強,入侵東南亞水田

但《台灣水生植物圖誌》共同作者、長期關注外來物種的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顏聖紘指出,黃花藺是國際知名的外來種,種子細小易傳播,和布袋蓮一樣,可以無性生殖,又有地下莖,不易根除,從越南到峇里島都有分佈。而且黃花藺耐污、耐踐踏,就算農田翻耕也沒用,他到東南亞考察發現,許多水田、芋頭田都被黃花藺入侵,「農改場推廣後,若不小心逸出到水田,後續處理,會非常麻煩。」
對此,王文華表示,農改場並非沒有考慮生態衝擊,根據試驗田觀察,若採集約式種植、農田獨立、遠離溪流,應該不會逸出;農改場推廣時,除了審核農民田區,每半年還會評估種植狀況。但他坦承,若遇淹水或棄養,確實有逸出風險,農改場試種兩年,許多地方將黃花藺當成觀賞植物買賣,目前並未蔓延至野外。
然而農改場的試驗‧能否套用在實際狀況,恐怕有待商榷,因為就算田區獨立,但水田旁大多有灌溉溝渠,難保黃花藺種子不會順流而下;況且農改場以實驗為目的栽培,一般人是否有同樣的專業或管理能力,可能也是一大問號。
推廣前缺乏生態評估、飲食調查
更匪夷所思的是,此推廣計劃的先期評估資料極為缺乏。花改場表示,目前預計走有機定位,還在努力開發食譜,新住民也是一大市場;但他們坦言,推廣前,並未調查台灣民眾的對黃花藺口味的接受度。
此外,農改場推廣新興作物前,也沒有做黃花藺生態調查;事實上,台灣根本沒有任何黃花藺的野外監測報告。花改場也明白表示,目前只有搜尋到國外文獻,確實沒有國內評估資料。
台灣外來種植物的主管權責,散落在各個機關,形成管理大漏洞。根據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規定,首次輸入的植物,都必須建檔,評估對於產業的影響、是否帶進疫病;但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十幾年前法制可能較不健全,而且黃花藺的進口形式是切花、冷凍,以食品名義輸入,而防檢局管的是種子、苗木,因此沒有建檔紀錄。
一旦通過海關,外來種就成為林務局的管轄範圍。不過當記者致電負責外來種植物調查的林務局保育組,承辦人員卻回答:「第一次聽到黃花藺這個名詞。」他表示,防檢局主要負責有產值的產業,印象中花改場也從未和林務局詢問有關黃花藺的資料。
林務局官員強調,各單位推廣作物,確實需要更嚴謹的判斷,否則一旦外來種蔓延,改良場恐怕也無法收拾,屆時責任又落到林務局身上,全民一起買單。

缺乏溝通,外來種管制各行其事
黃花藺的案例,凸顯農政單位各行其事的矛盾。花改場屬於農業推廣單位,試驗計劃只著重病蟲害研究、栽培方式、產能;防檢局主管植物疫病;林務局則是野外監測,當植物從野生變為產業,責任歸屬就亂了調。
花改場長期推廣友善環境作物,對花蓮有機農業的貢獻,功不可沒。顏聖紘認為,花改場此次計劃立意良善,但欠缺生態的視野,「他們不是惡意,但農政單位的教育系統,缺乏生物多樣性、外來種防治的教育,許多部會又是平行單位,缺乏協調溝通。」
據指出,防檢局曾對花改場推廣黃花藺表達疑慮,但礙於職權,無法強制約束。
目前花改場仍按照原定計劃,輔導農民種植黃花藺;王文華表示,花改場推廣時,會持續監測生態,若有入侵或傷害生態的疑慮,不排除暫停推廣計劃。
但顏聖紘擔憂,等到發現有傷害時,恐怕早就來不及了。花改場為了農民很努力,但除了考量產業,更要認清外來種和入侵性,台灣不乏外來的水生植物,蓮花就是最明顯案例,但蓮花對環境有一定要求,不會恣意蔓延;相對地,「ISSG全球入侵種資料庫」已經明確揭示:黃花藺是強勢外來種,各國避之唯恐不及,政府宣導生物多樣性,更該帶頭做好示範。
依據農改場提供的照片,只要一次大雨讓田水漫過田埂,種子就可以溢出田地之外,不可不慎哪!
前幾天去馬太鞍,當地餐廳已提供黃花藺這道菜,且馬太鞍濕地已經開始規模栽植,據馬太鞍店家表示剛開始是看外籍勞工會拿來吃,於是就開始列入菜單裡。
請問這個植物有否有毒(因為採下來有白色汁液),能多吃嗎?有否其他缺點。
地瓜葉採下來也有白色汁液
http://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306301%3B0466%3B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