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雜糧單位產量銳減 亟待政府協助改良品種

「去年11月播種後,連下兩週雨,小麥都被淹死了,半點收成都沒有。」花蓮農民曾國旗昨天無奈地說,「今年春作大豆播種時,卻連續一個月乾旱,芽發不出來,」小麥和大豆都全軍覆沒。台灣去年進口小麥136萬公噸,創下歷史新高,糧食自給率越來越嚴峻;農政單位鼓勵種植雜糧,方向正確,但顯然還需更加努力協助農民解決困境。

長期推動本土雜糧復興的「喜願共和國」,這一季將邁入第7年,昨天在雲林莿桐,舉辦「麥向500」說明會暨「麥麥相傳」音樂會,邀請全台農友和加工業者、契作廠商面對面,包括聯華實業、主婦聯盟、農糧署署長李蒼郎等,都到場共襄盛舉。

全台農友齊聚一堂,互相交流種麥意見,宛如小型同學會(章雅喬攝)
全台農友齊聚一堂,互相交流種麥意見,宛如小型同學會(攝影/章雅喬)

小麥與大豆受氣候影響 平均單位產量減半

1-1000
喜願小麥總監施明煌(攝影/章雅喬)

 

喜願「總兼」施明煌表示,農委會推動休耕地活化、轉作獎勵,明年收成的小麥種植面積,估計將達500公頃。但許多農友昨天見面的問候語都是:「今年收成怎麼樣?」受到氣候異常漸趨常態化的影響,本土小麥與大豆,都面臨平均單位產量,幾乎腰斬的困境。

去年小麥播種時,遇不斷下大雨,全台205公頃小麥種植面積,共只收成230噸小麥,收穫量僅預期的一半。今年本土大豆,平均每公頃收成量,也只有1公噸,比預期的2公噸少一半,氣候影響是主要因素。

聯華實業公司業務處長黃北辰指出,今年台灣本土小麥的濕筋度,比前兩年下滑,也發現穗上發芽的情況,推測應該是水份太高,農民太晚收成、遇到梅雨季節因素影響。

台灣大學農藝系研究生陳筱鈞指出,根據最近兩年監測結果,發現台灣東部高濕、低日照,小麥穗容易發芽,收成的麥穀,筋性較低,適合作餅乾;南部則高溫、低濕、高日照,小麥屬中高筋,適合做麵包。

由於「氣候異常」越來越趨正常,陳筱鈞建議,若要改善水分過多問題,可以採用條播,讓田間通風,病蟲害也會較少,另外要適時做畦,能防止淹水。但她建議,農政單位要想辦法,改良較適合台灣氣候環境種植的小麥品種。

533539_480959395279097_1977656569_n
台中農改場邀請日本育種專家乙部千雅子博士來台,拜訪大城小麥農友進行田間交流。(圖片來源/喜願小麥臉書)

種植面積擴大 走向法制、參與式驗證管理

雖然單位產量有待加強,但受到休耕地活化影響,今年小麥契作面積將擴張到500公頃。去年加入喜願小麥耕作的桃園新屋農民徐同權說,本來農民都在觀望政策,一期休耕,後來發現農委會玩真的,他和幾個去年一起參與的農友,順勢承租親戚阿伯土地,在二期稻作期間耕種小麥。桃園的小麥種植面積,從原來的7公頃,大舉擴張到50公頃。

不過施明煌表示,種植面積擴大後,已漸漸出現管理鬆弛現象。通知農友相關注意事項,農友點頭說「收到」;但收到不一定「知道」;知道不一定「做到」。喜願共和國注意到這個問題,特別建制農民手冊,希望從「依人」走到「依法」。

喜願共和國也適時加入人際網絡的同儕壓力。喜願小麥,標榜「無農藥」栽培,農友必須開放田區,讓其他農友參觀,透過這種「參與式驗證」,形成自然壓力,讓農民自主管理、落實「無農藥」栽培,這比官方和商業驗證,還要來得可靠。

1186102_694982807195967_784470213_n
農委會原本不看好本土小麥,但近年也逐漸改觀,農糧署署長李蒼郎今日到場致意(攝影/章雅喬)

小麥進口創新高 亟待本土種植提高自給率

喜願共和國為了維繫農民感情,每年都會舉辦音樂會。昨天特地請來知名台語民謠歌手簡上仁,演唱改編的《思想再起》、《一隻鳥仔》、《望春風》等經典台語歌曲,現場氣氛歡樂,許多農民不自覺跟著和聲,一掃收成不佳的陰霾。

施明煌說,台灣去年進口小麥136萬噸,創下歷史新高,加上民眾飲食逐漸西化,未來進口小麥數量,恐怕持續增加,台灣的糧食自給率越來越嚴峻,「證明當初我們走的路,是對的。」

主持人、主婦聯盟常務理事許秀嬌表示,喜願這幾年的努力,總算開花結果,農政單位從不看好,到樂觀其成,最後終於跟上腳步以政策鼓勵,「套一句總兼的話:『實踐就是最好的批判』。」

面對嚴峻的挑戰,農民不服輸、越挫越勇,許多人昨天在現場商議,都說這一季要提前播種,避開雨季,「不相信種不出來,我們就是不服輸啦!」

1237879_694984410529140_376084974_n1239761_694984530529128_746512465_n(左)名豐黃豆老闆黃孝誠(右)幫忙釀大豆白醬油的嘉農酒莊老闆陳瑞煬均到場同賀(攝影/章雅喬)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