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兩年大量進口棉籽粕作為飼料,有民眾擔心棉酚是否會殘留在動物體內,間接吃進消費者肚裡,農委會前天到3家飼料廠稽查後,確認廠商近兩年進口的37批棉籽粕,棉酚含量都在100ppm(百萬分之一)以下,低於農委會設定的400ppm,佔飼料比例2.5%,比對進口和成品後,判定沒有移作他用。
不過國內訂定棉籽粕的棉酚含量後,從未檢驗過,而且也沒有訂定後端飼料殘留量。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表示,未來會將棉籽粕,列為邊境管理查驗項目,但目前朝源頭管理進行,棉子粕佔進口飼料總量不到百分之一,目前不會訂後端飼料棉酚殘留量。
棉籽粕進口皆附檢驗 農委會清查未流入食品
朱慶誠表示,棉籽榨油時須先脫殻,榨完後剩下棉籽粕,通常作為動物飼料;我國海關號列統一以棉籽油渣餅報關。農委會規定,進口棉籽粕的棉酚殘留量不得超過400ppm,但從未查驗過。
海關統計,台灣過去十年進口1萬6千多公噸棉籽油渣餅,去年爆量進口5千6百公噸,其中有5千噸都是用來做飼料的棉籽粕。朱慶誠表示,大豆近年價格居高不下,因此飼料廠以棉籽粕取代部分大豆;國內共有三家飼料廠進口棉籽粕,都來自同一家代理商、同一家澳洲公司,畜牧處派人到飼料廠查核,今年和去年、共37批從澳洲進口的棉籽粕都有出口證明,棉酚含量在100ppm以下。
目前歐盟訂有棉酚在飼料中的殘留量,原料棉籽粕為1200ppm;混入飼料時,成牛飼料標準為500 ppm、綿羊及山羊300 ppm,蛋雞20ppm;我國前端原料的棉酚殘留量規定,雖比歐盟嚴格,但卻未訂定末端飼料棉酚的殘留量標準。
朱慶誠表示,棉籽粕纖維粗,反芻動物,如牛、羊較能消化,飼料廠添加比例可到10%,一般則為2%~3%;以400ppm來算,加了2~3%,棉酚含量頂多10ppm,遠低於歐盟標準量,「我們的標準比歐盟嚴格很多,而且動物很挑,加太多棉籽粕在飼料裡,牠們就不吃了。」
朱慶誠表說,目前台灣一年飼料量約700萬噸,其中有200萬噸是大豆,棉籽粕不到一萬公噸,因此從來沒有檢驗過;今年開始會將棉籽粕納入邊境管理,但以風險管理角度而言,目前還不打算訂定後端飼料的棉酚殘留量。

農民要求揭露飼料原料 農委會暫不考慮
台灣區飼料工業同業公會顧問林俊臣也表示,近幾年澳洲棉花盛產,棉籽粕進口量比較多,但豬吃多了無法消化,廠商也不會加太多。
雞販黃全成則說,業者通常會賣完全飼料,上頭只會標示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以及主要原料,通常為大豆或玉米,他從不曾看過標示棉籽粕,所以雞農自己也不知道是否用過。他認為,農委會應該要追蹤棉籽粕流向,並讓農民充分瞭解飼料裡面添加了哪些成分。
朱慶誠證實,依照目前的管理辦法,飼料只要標出營養成分和主原料,棉籽粕添加量低,不會標示出來,「全部標示,可能有70多種,整個袋子密密麻麻。」但是否能建立資料庫讓農民比對,朱慶誠說,農民和飼料廠有自己的運作機制,通常農民都會保留一部分飼料,直到全部的產品賣出,若中間出了問題,就能化驗手中飼料,確保責任歸屬,因此目前不會要求揭露主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