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傳統茶飲風茹茶,9月遭衛福部發現,從未經過食品原料核可,通知業者全面下架;本月11日衛福部審核通過,認定風茹茶為食品原料,但有農民無奈地說,這段期間他們不敢賣、不敢用藥、消費者不敢吃,「損失要找誰賠?」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和地方農民,呼籲主管機關盡快比照杭菊,建立風茹草用藥標準,不過防檢局表示最快要3個月,期間農民還是不要用藥較保險。
風茹茶下架三個月,農民:損失找誰賠?
有「澎湖青草茶」之稱的風茹茶,近年行銷有成,成為當地暢銷伴手禮,但今年8月澎湖衛生局接獲檢舉,檢驗後發現六家風茹茶販賣商,有五家農藥殘留不合格;衛福部進一步調查,發現風茹茶從未經過安全評估,不得供作食品用,在完成評估前,全面禁賣風茹茶。
本月11日衛福部審核通過,認定風茹茶為食品原料。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表示,蒐集風茹茶食用習慣、範圍、歷史等資料後,經專家審查,判定風茹茶為一般食品原料,可自由買賣,但須合乎農藥殘留標準及食品標示。
當地農民聽到後都鬆了一口氣,不過白坑香茹產銷班班長謝自謀無奈地說,產銷班35人,種植面積10多公頃,這段期間,農民不敢種、不敢用藥、消費者不敢買,「損失不知道怎麼算,也不知道找誰賠。」希望政府可以趕快建立標準,讓農民栽培用藥有依據。
建風茹草農藥標準,最快三個月

雖驗明正身,不過風茹草仍有農藥使用問題。國內農藥使用採廠商申請制,風茹草種植面積小、經濟價值不高,農藥商不願申請,農民只要用藥就違法,衛福部也因此從未制定農藥殘留量。
高雄區農改場澎湖分場長施純堅表示,風茹草生長前期需防治雜草,有蚜蟲、介殼蟲、薊馬等蟲害,雖然用有機資材也能防治,但現行沒有農藥使用標準,等於要求零檢出,對農民太嚴苛;高雄區農改場場長黃德昌認為,風茹草和杭菊都是菊科作物,也都拿來製茶,已經向防檢局提出要求,希望比照杭菊延伸用藥。
防檢局副局長馮海東表示,已交由藥物毒物試驗所評估,風茹茶和杭菊雖都是菊科作物,也都拿來泡茶,不過杭菊食用部位是花,仍需進一步試驗評估,之後也必須和衛福部討論,制定農藥殘留量,確保安全無虞才能公告,最快可能需三個月,期間農民還是不要用藥比較保險。
農改場將輔導農民少用藥
八月時唯一一家檢驗合格的販賣商陳成平表示,風茹草耐旱耐貧瘠,本就不需太多農藥,他和五、六位農民契作,要求不施化肥與農藥,這次事件讓風茹茶驗明正身,是危機也是轉機,相信農民會更注意用藥規定,希望藉此建立制度,讓消費者更有信心。
施純堅也表示,目前農民採高密度種植,植株不通風較易有病蟲害,但農改場試驗發現,一分地最佳的種子量是3~5公斤,加上有機資材窄域油,就可解決病蟲害問題,未來會向農民多溝通,希望藉此事件推廣農民少用化學農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