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寫手

苑裡老農的共同回憶—洋菇

按:位於苗栗縣苑裡鎮的「裡山塾」環境學習中心,十一月份推出的「來去里山住一晚」活動,將帶領參與的夥伴一起來探索稻米產業與洋菇產業之間的關係。洋菇產業需要稻草作為菌種的養分來源,苑裡的稻米產業正好成為洋菇產業的基礎,也很符合「里山倡議」中「循環使用自然資源」的要點。為了準備活動,本身是苑裡人,也是「裡山塾」的夥伴文華走訪業者並整理了這份文稿,將苑裡洋菇產業的歷史娓娓道來。

(對苑裡洋姑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聯繫  觀樹教育基金會 裡山塾037-745200 / organic.farm@msa.hinet.net

文華 2013-11-20

內山的洋菇

在台中貴貴鐵板燒吃到的胖洋菇。

說 到「洋菇」,我對它的印象停留在小時候,常常看到「內山」的阿伯(苑裡人稱靠山的鄰里叫內山)一大早騎著「黑頭」腳踏車(早期的腳踏車,前面有顆大大的前 頭燈、後面的座椅是很大的四方鐵架),後座載著一簍沉甸甸的洋菇到我們家對面的阿孫伯家交貨。

「阿孫伯」用現代的角度來說就是一位盤商,負責收購內山種的 洋菇、撿的非洲大蝸牛等,然後再交給工廠加工。另外一個對洋菇很深刻的印象,就是我那一群住在內山的同學。

他(她)們每天早上3、4點就要起床切洋菇,然 後再趕緊吃飽飯,跑個30、40分鐘,甚至1小時來學校。所以「內山」的同學都很羨慕我們住鎮上,不用做農事;但我們也很羨慕他(她)們,因為每次跑步比 賽得獎都沒有我們的分!

另外對洋菇的印象就是小時候的餐桌,經常出現洋菇料理。但也不知從何時,「洋菇炒芹菜」、「薑絲麻油洋菇」就從我們的餐桌悄然消失 了

之所以會回憶到這段洋菇史,是因為最近負責籌畫拜訪洋菇農的活動。與農夫老師的訪談過程中,又將自己帶回小時的那段記憶,也才知道:阿孫伯收購來的 洋菇交給工廠是做怎樣的後續處理,為什麼同學們要那麼早起床切洋菇,還有為什麼餐桌上常吃的洋菇料理會消失不見。原來,這又是牽扯到一段產業的興衰史。

民國48年開始的洋菇栽培史

左起:鍾徐樑老師、劉秋琳理事長、文華。

這 次活動要拜訪的洋菇農就是鍾徐樑老師,認識鍾老師已有6、7年了,他除了是一位專業的有機稻農外,更是一位專業的洋菇農喔!鍾老師種植洋菇已經近50年, 從初中(以前稱「國中」為「初中」)畢業就開始。而他種的洋菇,品質可是一等一的喔!

拜訪鍾老師時,剛好巧遇鍾老師的同學——泰田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秋 琳先生,一聽到我們在聊洋菇種植,話匣子馬上打開,兩個人一搭一唱,讓我們可是耳聞到不少難得聽到的苑裡洋菇史!

據鍾老師說,苑裡大約是在民國48年左右開始種植洋菇,當時洋菇價格可是好到不行,每公斤大約20~30元(民國50年代的教師薪水每月大約800 塊錢,等同於30~40公斤的洋菇,當時生產技術一坪可生產10公斤洋菇。),所以大家一窩蜂搶種。

劉理事長說,初期種洋菇談不上甚麼專業的設施,裝鹹魚 的木箱撿來就可以種洋菇;家裡的土角厝只要有「閒間」(台語、意指「空的房間」)就拿來種洋菇;廢棄的豬舍、甚至床底下也是種洋菇的地方(有人說棉被會 「生菇」,原來不是亂講的!)。慢慢的,才有農夫蓋起專門種洋菇的土角厝菇寮、外罩塑膠布的洋菇寮、鐵皮浪板的洋菇寮,及現代最新可控制溫濕度的鐵皮洋菇 寮。

洋菇,從極盛到衰落

鐵皮浪板洋菇寮,現在還在生產喔!

民 國50年代是洋菇最興盛的時期。據鍾老師說民國58~59年苑裡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洋菇,採收的洋菇主要都是交給加工廠製作成罐頭,外銷日本。據工業總會服 務網上的資料,1960年代,洋菇、鳳梨、蘆筍號稱「三罐王」。當時農產加工罐頭是台灣外銷的主力,1967年光是罐頭的外銷金額就占台灣外銷總額的 12.3%。

但是洋菇的外銷興盛期僅有短短十餘年的時間,民國61年後整個市場需求量就急降。據理事長說是因為當時台灣的洋菇被日本檢測到含汞,所以整個 外銷市場一落千丈。

而洋菇之所以會含汞,原因來自於孕育洋菇寶寶的「基床」。農夫會將洋菇菌放在基床上,讓菌種著床,長菌絲,然後再長出洋菇。當時的稻子 若感染紋枯病,農夫會噴灑含有汞劑的農藥。由於用藥不當,殘留汞劑,間接讓生長在稻草基床上的洋菇慘遭毒害。

即使之後農藥問題解決,並開發出乾燥的切片洋 菇做為磨菇醬原料,外銷歐美,取代日本市場,但後來因台灣的經濟發達,人工成本太高,越南、中國大陸起而代之,台灣的洋菇產業僅剩零星的菇農在支撐著。聽 著兩位老人家,用10根手指頭一一數著現在苑裡的菇農,『大約只有8戶啦,21、22棟菇寮!』對比往昔曾經是台灣生產洋菇的重鎮、曾經家家戶戶種洋菇的 苑裡,真的是不勝唏噓!

被洋菇養大的苑裡小孩

長在稻草基床上的洋菇菌絲。

而 回憶起種洋菇的那段時期,劉理事長搖著頭說:『那真的是很辛苦啦,會做到怕!半夜1、2點就要起床,因為工廠只收到早上10點,所以一定要趕在那之前將洋 菇整理好。而採收洋菇是很費工的一件事,要一顆顆的採;採完之後,還要一顆顆的切除粘黏紅土的洋菇蒂頭。所以值採收期時,是全家老少都要出動的,甚至鄰居 間還要彼此換工。』

劉理事長說那時期種洋菇的利潤還不錯,但交易價還是要碰運氣,有時遇到當日洋菇交易量多時,收貨員也會刻意挑三揀四,說這裡有蟲咬的痕 跡,那裡有撞傷,極盡推託之詞,不想收貨;但有時也會遇到當日交易量較少,再不好的品質都照單全收,甚至連開花的(指洋菇過熟、菇傘外翻、蕈摺變黑)也都 來者不拒。

鐘徐樑與他的洋菇!

不 過,民國61年敗市後,價格從1公斤20幾元跌到1~2元,菇農欲哭無淚。理事長還分享了當時一段小故事,他說他隔壁的鄰居聽到朋友要到大甲探探行情,看 看是否可賣到比苑裡的收購價高,就將一袋洋菇託朋友送到大甲去賣。怎知下午看到朋友又原封不動的提著他那一袋撞得黑斑點點的洋菇交還給他。

問朋友,那他自 己的洋菇賣的怎樣,朋友說回來途經大安溪橋時,就直接把洋菇倒到溪中了(洋菇很脆弱,經不起長途運送碰撞,一碰撞就會變黑,就賣不出去了),他鄰居還問 說:『那你怎麼沒有連我的一起丟?!』真是「菇賤傷農」!

苑裡早期大部分的農民以種稻為主,也順勢發展了苑裡的洋菇產業(因為種洋菇需要大量的稻草作基床),其產量曾是全台第二大,因此「洋菇」成了苑裡老 一輩務農人的共同回憶。在苑裡,隨意與老農談起洋菇一事,相信每一位都有他們說不完的洋菇史。

他們常說,苑裡40、50年代的小孩是靠洋菇養大的。那一段 的洋菇榮景,為他們帶來了不少財富,但洋菇快速的沒落,也讓他們無語。雖然現在苑裡的洋菇農已經不多,但個個都是箇中好手,種出來的洋菇品質都是一等一 的。冬天是洋菇盛產的時節,歡迎大家來苑裡找鍾老師,買洋菇、吃洋菇、話洋菇。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