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津貼修法角力 並未撼動貼補式農業政策

最近行政院打算修法,將老農津貼的請領農保年資,從六個月提高到十五年,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批評此項修法「本末倒置」,應由政府負責分辨真假農民。長期研究農業發展史的學者劉志偉則認為,老農津貼佔農委會每年預算的二分之一,完全擠壓農業部門的其他經費,應將老農津貼併入國民年金,並全盤檢討貼補式的農業政策。

老農津貼暫行條例實施十七年,資格、金額不斷放寬

現行「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規定,只要參加農保六個月以上,就能請領每月七千元的老農津貼。

「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原先規劃預計併入國民年金,但是從一九九六年實施以來,一路「暫行」十七年至今,而且請領資格與金額不斷放寬。一九九八年取消排富限制,領取老農津貼的人數從四十五萬增加到現今的六十八萬人。發放金額也不斷加碼,從最初的三千元,分別在二○○三、二○○五、二○○七、二○一二年各加碼一千元,形成現行的每月補助七千元。

行政院近日修改「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第三條」,將提高老農津貼請領資格,從現行的六個月提高為十五年。農委會表示這項修法是為了改善非農戶卻可長期領取老農津貼的不合理現象,目前農委會一年編列五百六十億老農津貼預算,若修法通過,未來十五年可節省四百六十億,平均一年省三十億。

民進黨在十二月九日召開重大議題協商會報時,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在會中表示,主管機關應查核農民身分的真假,而不是本末倒置地提高請領資格,他認為此項修法一旦實施,將使具有農民身分的「真農民」被排除在請領資格外,違反老農津貼保障老年農民生活的立法目的。

十二月十日,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反批蘇貞昌的說法為政治操作,他認為農委會提高領取老農津貼門檻,才是真正保護實際從農的農民。

農委會近九成預算花在補貼農民

事實上,國民兩黨近日針對老農津貼請領門檻的角力,正是奠基在過往十多年來兩黨競相加碼的選舉思維上。

「老農津貼歸入國民年金,才能全面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討論請領門檻是次要問題,核心問題是長年以來的貼補式農業政策!」長期研究農業發展史、目前擔任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的劉志偉說。

「 農政單位每年支付五百多億的老農津貼,完全擠壓農業研究、農業發展與農業推廣經費的空間,台灣農業的競爭力將因此弱化。」劉志偉以二○一一年農委會預算為例,年度預算971.38億,用在補貼農民上就有843.5億,其中最大宗的就是511.4億的老農津貼。

近九成預算花在貼補農民,反應出農政主管機關對農業生產的消極思維。劉志偉以台灣農產品進出口的數據為例,面對近二十年台灣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趨勢,台灣農產品出口金額變化不大,平均約四十億美元,國外農產品進口金額則增加2.5倍,二○一一年達一百四十億美元。

劉志偉認為,貼補式農業政策不思考如何提高台灣農產品的競爭力,反而一直補貼農民,就像是「不思考如何加強戰鬥力,反而一直強化野戰醫院設備」。

農業是產業,也是專業」,劉志偉認為貼補式農業政策不談生產設備,不談農業知識,無助於提高台灣農業競爭力,「唯有打造完整健全的農業產業結構,才能吸引人才投入,真正保障農民的生活。」

944829_780438575305248_300809309_n
農委會的預算,九成花在補貼農民。 攝影 / 楊鎮宇(翻拍自劉志偉的簡報資料)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