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進口四百多萬噸玉米當飼料,雞豬沒有玉米活不下去,但嘉義東石農民蔡一宏養的土雞,卻拒絕「舶來品」飼料,只吃附近蚵殼打成的碎屑,混雜自家種的花生殼、薏仁,就連農民最討厭的雜草,牠們都吃得津津有味。蔡一宏說,這些雞的糞便就是天然有機肥,部分器官可以做微生物菌,還有雞蛋可以賣,自己只付出一些多出來的雜糧,「這筆交易很划算啦!」
一點都不浪費,蚵殼、花生、薏仁餵雞吃

從旁邊玉米田拔起一撮雜草,十甲有機農場的工人隨手往雞舍一丟,所有雞立刻一湧而上,「沒看過這麼愛吃雜草的雞!」蔡一宏笑著說,別人拔雜草是直接壓到土裡,他養的雞卻搶著吃,一旁的工人忍不住附和:「對啊都累到我,我割一小時,他們吃十分鐘。」
蔡一宏五年前回到東石家鄉,接手父親留下的農地,去年三月,為了解決端不上市場的次級農作物,他養起700多隻母土雞,別人的雞舍用磚瓦和帆布蓋成長條盒子,他卻在雞舍前後保留「院子」,搭上廢棄的竹子、木頭,讓母雞散步攀爬,而且仔細一瞧,雞舍的「地毯」上約略可見蚵殼磨成的小碎屑和花生殼。
蔡一宏說,有些作物例如薏仁,可能因為擠壓或採收過程受傷,賣相沒那麼好,但丟掉又可惜,之前就不斷興起養雞吃雜糧的念頭,這兩年開始推廣附近農民種雜糧後,才決定付諸實行。
別以為吃本土就沒好菜色,這裡的雞吃得很豐盛,蔡一宏自備攪拌器,蒐集附近蚵殼磨成粉,自家栽培的有機花生,炒過後剩下的殼,搭配薏仁、玉米、米糠,就是一頓純本土大餐,加上十甲地割也割不完的野草,蔡一宏養雞近一年,完全沒用過進口飼料。
這些雞的糞便成為農場天然的有機肥,部分器官混雜下雜魚、菌種後,製成微生物菌,再一次回饋大地,自給自足不斷循環。蔡一宏笑說,他用多出來的雜糧和雞「交易」雞蛋,這些雞還多給了這麼多回饋,「這筆交易很划算啦!」
(左)菇菌太空包是堆肥來源(右)蚵殼、花生殼、雜草⋯⋯,蔡一宏養的雞天天吃本土大餐全席(攝影/林慧貞)
復興雜糧,讓台灣自給自足
除了自給自足,蔡一宏還將這些肥料免費分享給農民,今年他說服十多位農民,用友善耕作方式復耕本土大豆,起初農民對於不用化肥半信半疑,他豪氣地說:「你們不要噴藥、不用買有機肥,提著桶子到我這裡裝就好了!」
自給自足是他務農的核心精神,早期台灣遍佈黃豆、小麥、玉米、薏仁,蔡一宏小時候,最喜歡拿麥穗丟進別人褲管惡作劇,但是70年代後,小麥、玉米隨著美援一起抵達台灣,本土雜糧在價格不如人的情況下,漸漸消失在農村舞台,台灣每年光是「黃、小、玉」(黃豆、小麥、玉米),就進口高達8百萬噸,自給率不到1%;因此蔡一宏剛回鄉,第一件事就是種回記憶中的小麥,恰好喜願共和國「總兼」施明煌推動復育小麥,雙方一拍即合。
不過第一年種小麥就出師不利,剛播種沒幾天就遇上大雨,五公頃小麥全軍覆沒,但輸人不輸陣,他冒著放棄一期稻的風險,咬著牙硬是重新播種;幸好往後幾年倒吃甘蔗,強勁的海風激起小麥鬥志,收成越來越好,今年東石小麥種植面積,甚至突破到120公頃。
蔡一宏也有自己一套種田哲學,農地實施稻麥、稻雜輪作,別人二、三月插稻苗,他卻到四月才開始播種,趕在秋天種雜糧前收成,再緊接小麥或大豆至隔年三月。很多人笑他,「種稻種來遇颱風」,他卻覺得,既然天災避免不了,就要用各種方式適應,相對稻子,雜糧更怕水,因此不如讓稻子抵抗颱風,更有勝算。

為後代留淨土,甘願當傻子
近幾年蔡一宏不斷向東石農民推廣自給自足的概念,許多農民受到影響,紛紛利用休耕地復耕小麥、大豆以及薏仁等,蔡一宏說,東石有些土地鹽分高,不適合種稻子,雜糧省工又省水,正好適合地層下陷的東石,何況台灣雜糧自給率這麼低,「其他地區要種水果、番茄,就給他們種好了,我們每天吃的東西,總要可以自己生產。」
種雜糧,不僅顧肚子、守護家園,也是循環型農業的開端,大部份的雜糧作物如玉米、小麥,不需要農藥就能活,農民可以跳脫「為求收益撒農藥,再把辛苦賺來的錢拿去買農藥」的惡性循環,而蔡一宏撒下的理念種子,也不知不覺在家鄉萌芽。
一回,附近居民慢跑經過他的田區,看到他穿短褲、沒戴口罩徒手噴農藥,特地跑來和他說,農藥很毒,噴藥時一定要有防護措施,他當場打開農藥桶,讓熱心居民聞他自製的生物農藥,「結果一點刺鼻的化學味道都沒有!」這個居民後來成為他的忠實顧客。
蔡一宏感動地說,復耕雜糧,總要一些傻子當前鋒,但這些溫暖的鼓勵、為後代子孫留下淨土的決心,「讓我甘願當傻子。」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買國貨可有宅急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