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營養午餐無毒化的夢想,基隆七堵的復興國小正一步步實現中。去年十月,復興國小的營養午餐開始採用非基改食材,這學期他們更進一步,讓小朋友每週吃一天的自然農法米飯。下學期,家長們打算自己種田,基隆已將三十年沒有種稻,家長們的行動,等於是種出基隆三十多年來的第一粒米。
自然農法米飯 學生一週吃一次
「營養午餐走向無毒化,一直是家長們關切的事」,復興國小家長會會長張明麗說,真正的「營養」午餐應當是採用健康、天然的食材,因此她號召家長們到社區擺攤,義賣二手物品,為採買非基改食材募集經費,努力近一年,終於在去年十月開始讓復興國小的孩子們不用再吃基因改造食品。
家長們為非基改午餐而奔走的熱血行動,也激盪出新一波的迴響。在台東鹿野採用自然農法的稻農胡銘孝,得知這群熱血家長後,打算捐一些米給學校,在與家長會長張明麗深聊後,他決定捐兩百一十公斤的自然農法稻米給學校。
另外,雲林土庫的稻農高宗甫,有兩甲的稻田採用自然農法,他也決定捐三十公斤的米給學校。
這學期 農友熱心捐米
由於復興國小是小校,全校學生不到一百人,台東胡銘孝、雲林高宗甫這兩位農友捐的二百四十公斤白米,足夠支應復興國小一整個學期、每週一次的營養午餐用量。張明麗笑說:「我常說我是個傻子媽媽,為孩子的營養午餐奔走,沒想到遇到呆子農友,竟然願意捐米給我們。」
農友熱心贊助,傻子媽媽張明麗也積極回饋,逢人就推薦這兩位自然農法農友的稻米。胡銘孝、高宗甫這兩位農友當然不呆,他們辛勤地採用自然農法種稻,就是希望讓更多人吃自然農法的米飯,讓消費者願意購買,其他農友願意加入自然農法的行列。
自然農法的種植方式,不施加農業、肥料,連有機肥料、防治資材也不用,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方法來耕作。當這學期復興國小的孩子們第一次吃到自然農法的米飯時,學校的午餐執行秘書彭秀靜老師說,學生當下的反應是「香甜」、「好吃」。
下學期 家長自己種田
雖然這學期募到米了,開始推行一週一次吃自然農法米飯,但張明麗早已經想到下一步:「 總不能一直請農友捐贈,下個學期怎麼辦呢?」
張明麗決定在基隆找一塊地,號召家長們一起來種自然農法的稻米。幾年前,張明麗因為身體出狀況,開始關心飲食問題,參與主婦聯盟、接觸秀明自然農法,她一直想在基隆種田,但基隆農地少,尋地不易,這次為了讓孩子下學期能繼續吃到自然農法米飯,她卯足了勁四處找地。
傻子媽媽的熱血,再次發揮感染力。擔任家長會長的張明麗,不時就跟其他學校家長會長分享飲食健康的觀念,其中一位家長會長陳詔文,聽她講了兩年多,又做非基改食材,又推自然農法米飯,最近開始覺得「樂見其成」,甚至考慮一起合作做點事。這位家長會長陳詔文的另一個身分是,基隆市農會理事長。
在基隆市農會的「樂見其成」下,張明麗找到瑪陵地區的農友陳純珅,願意提供一分地給復興國小家長會。張明麗預估,若在今年春天插下秧苗,這一分地的自然農法稻米,就可滿足下一個學期復興國小孩子們一週一次的白米食用量了。
今日在基隆種稻,可說是項創舉。基隆市農會理事長陳詔文說,基隆已經近三十年沒有人種稻了,「因為基隆的地不像南部那麼平,機械化程度低,成本高。」
「基隆將三十年沒有種稻,我們學校家長們這次的行動,等於是種出基隆三十多年來的第一粒米!歡迎對自然農法有興趣的朋友來當志工!」張明麗說,最近他們這些家長正在整地、打田,預計四月份完成插秧。
為了孩子,這群傻子家長們的自然農法「白米夢」,看來還會持續下去。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我們住基隆,最近開始育苗桃園三號的米,想找地方種,不曉得我們能參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