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末,嘉義東石的北風依舊強悍地讓人站不住腳,鰲鼓濕地上的大白鷺絲毫不受影響,快樂飽餐後,直挺挺地立在紅樹林旁休息,牠們腳下的土地,曾是前人胼手胝足,與海爭地填出來的甘蔗田,但敵不過老天意志,地層下陷後海水倒灌,卻意外創造出豐富的紅樹林生態系,成為另類觀光景點。
這樣美麗的意外,是警示也是希望,近年東石、布袋居民積極轉型,不僅用生態養殖降低對環境衝擊,還利用地層下陷被海水沖破的廢棄魚塭,開發「濕地迷宮」遊船,結合復晒的鹽田、在地食材料理,串連漁村、鹽村、農村,走出嘉義沿海的重生之旅。
另類觀光,地層下陷魚塭變濕地迷宮

午後的四股社區,包著頭巾的農民,在竹架的蚵棚裡熟練地挑出蚵仔,不忘向一旁拿著相機的遊客解釋:「我們這是長在石頭上的野生蚵仔,形狀比較圓,沒泡過淡水,正港好吃的喔!」邊說邊熱情邀請遊客吃生蠔。
嘉義東石、布袋是台灣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當地人靠著養殖蚵仔、文蛤、魚蝦為生,剝一天蚵殼的工資約8百元,自從東石鰲鼓濕地森林園區設立後,被當地人戲稱為「前不著村,後不著店,雞不拉屎,鳥很會生蛋」的四股社區,街道上多了幾分喧鬧和歡笑,附近居民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像。
陳文賢的魚塭距離鰲鼓濕地不到十分鐘,三年前他開始轉型,劃出部分魚塭,作為摸蛤仔、撈龍鬚菜的體驗池,親手打造四台由回收保利龍做成的方舟,平常還兼任四股社區的導覽員。
陳文賢說,鰲鼓之前沒有什麼景點,遊客看完濕地就離開,轉型休閒魚塭,不僅友善環境,遊客中午也能順便吃烤生蠔、文蛤,將收益直接回饋給當地居民,最近他的兒子幫魚塭設了臉書專頁,他開心地說:「我兩個兒子都說之後要回來經營喔!」
從危機中看到轉機的,還有位在朴子溪附近的船仔頭社區。朴子溪是台灣內陸航運路線最長的溪流,長達32公里,東石出海口附近的紅樹林,和鰲鼓濕地命運如出一轍,因為興建堤防成為海埔新生地,地層下陷150公分後轉作魚塭,卻因持續下陷而廢塭,水筆仔、海茄苳一一生根,當地人腦筋動得快,開發「濕地迷宮」,穿梭在僅容一艘膠筏的彎曲河道,遠望上萬白鷺展翅,彷如台灣亞馬遜河,風景不輸現在熱門的台南四草濕地遊船,泡在水裡的廢棄磚房,更提供活生生的歷史反思。


私房景點欠整合,當地人串連漁鹽村農村找新路

東石居民將地層下陷轉化成活的地理教室、活的歷史教訓,看得出他們亟欲擺脫固有經濟模式的用心,不過長期耕耘嘉義的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分析,東石、布袋多是單點式行程,缺少整合,「每個業者都有自己的私房景點。」
布袋嘴文化協會行銷顧問黃士毅也認為,改善地方沒落,必須橫向聯繫,不是只有一個明星產業。
布袋嘴文化協會在2008年重新復晒洲南鹽場,布袋的鹽田面積曾廣達2千公頃,全台第一,當時主要曬鹽區白水湖還流傳著一句俗語:「嫁入白水湖庄,沒擔也要扛」,生動描述鹽工的辛苦。近年洲南鹽場漸漸打出知名度後,不斷思考如何串連周邊景點,恰巧農委會水保局去年有個農村再生的計劃案,布袋嘴決定從「獨善其身」,轉為整合產業的領頭羊。
布袋嘴將行程定調為「綠的旅行」,嘉義沿海已有部分農民轉為生態養殖,但在拜訪生產者的旅程中,他們發現有環境意識的農民比想像中還多,例如石斑業者採低密度養殖,別人每分地動輒上千尾,他們只養600尾;年輕農民返鄉務農,堅持不用化肥農藥,為了動員地方力量,還打算開民宿。
在鹽田復晒和濕地重生後,嘉義沿海成為有米、有鹽、有魚,又有生態的豐富聚落,鰲鼓濕地賞鳥、紅樹林遊船、魚市場喊價競標、在地友善環境大餐、晒鹽體驗⋯⋯,由於迷人的景點太多,甚至可以發展出兩套以上「小旅行」。
蔡炅樵說,設計行程時又重新認識一次自己的家鄉,「小旅行是大旅行的開始。」嘉義沿海有豐富的人文和產業,但有些當地人欠缺說故事的能力,因此更需要「帶路人」整合。

一桌菜賣1千5,社區自信仍不足
草根路線的觀光,對布袋和東石是新嘗試,每個人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長期在嘉義推動社區營造的嘉義縣鄉村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吳淑芳觀察,當地人會不自覺流露出自卑感,風味餐不用自家種的菜,一定要買比較貴的豌豆,一桌有肉有菜有湯和水果的料理,只敢賣1千5百元, 長期下來若沒有獲利,恐淪為義氣相挺,對永續發展不是好事。
蔡炅樵坦言,訂價確實是一大難題,當地居民很純樸,常常會擔心「多賺」,又因為彼此太熟悉,反而很難說服對方改變,可能要讓當地人多到外頭觀摩,讓他們看看:「為什麼別人一桌菜能賣5千,你只能賣1千5」,提升當地人對家鄉的自信。
此外,布袋和東石不乏百年蔭油、古法菜脯、手做豆腐乳,但共同特點是獨一無二,對觀光發展而言是雙面刃,布袋嘴雖想開發地方伴手禮,但明明上個月吃起來軟中帶起司味的豆腐乳,這個月卻偏硬。
這也是發展地方觀光的兩難,蔡炅樵說,人情味是地方最珍貴的資產,但發展觀光或多或少需要依循一定規則,若味道統一,卻又落入商品化的俗套,如何在發展觀光的同時,保持在地原味,是布袋和東石必須面臨的課題。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請問”綠的旅行”內容和費用
適合台北四代同堂周氏親友團租一部遊覽車前往一遊?
或台北南港社區退休人士組團參加?
甚麼季節去最好?
43人座遊覽車一部可有民宿可下榻?
請與周芙安聯絡093789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