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吉洋
近日台北國際光電展當中由科技大廠推出參展的「植物工廠」成為關注焦點:原本生產液晶面板的高科技公司切入農業,利用LED做為照明設備,生產出種菜設備來。這看似高科技與農業飲食的完美結合,卻引發關心農業與食農人士的異議,
質疑者認為這種作法違背作物生長的自然條件,欠缺對於環境與人文的深思,這讓我想起去年十一假期旅行中的一段經驗。
在上海最繁華的淮海中路上,由港資公司新設了一家以標榜結合藝術與購物的高級商場,特別奔往開開眼界。但是最令我印象莫過於三樓一家標榜“即摘即時的”創意餐廳。
餐廳正是利用“植物工廠”才能在冷氣房裡面种植10餘種芽苗菜和菌菇,在商場空間裡就像是一個燈光照明的小菜園,一面玻璃牆展示温室内培育种植菌類、菇類。空間整體上給人感覺一種環保清新與科技時尚結合的深刻印象。


看這家餐廳的招牌上寫著大方地昭告本店理念“有機、綠色”,我特別上網搜尋這家餐廳的經營理念自述,有機與綠色(環保)生活,特別強調“零公里运输”(食物里程零公里)、“iPlant”(自給自足)的餐廳,打造一個“超級”自然純淨的飲食消費空間。

個人認為創意餐廳標榜綠色清新或者環保理念,是一種吸引理念相近的消費者上門的行銷手法,姑且還能是做生意。但如果把室內種植當成是避免病蟲害、污染風險的“有機”(無毒)理念、把捨棄陽光日照改採室內燈光照明當成“綠色”,這豈不是多此一舉反倒浪費能源?
這個對於環境理念的曲解或許稍嫌過份了些。
先不管綠色、有機的問題,這家餐廳為了強調“即摘即時”、“純正天然”,居然還在百貨商場內圈養一群小豬,招牌說明小豬從一出生就在商場裡面長大(難不成長大後要直接貢獻給消費者?)。
眼看著餐廳為了聚集人氣在商場内饲养猪仔,圍觀者不停的以閃光灯拍攝或肢体拍打仔猪,受到干擾的豬仔並沒有多大空間可以躲藏,不爽的豬仔僅能擠在小屋“避難”。
是人也要休息,何況小猪也许不喜欢这样毫無私生活的為商場、餐廳演出?是可忍,孰不可忍?
經過後續瞭解,由於豬仔逐漸長大空間有限,商場已經決定要將逐漸長大的小豬放回某個農場繼續養殖,但是我想這一段不愉快的成長歷程,可能已經在豬仔心靈留下創傷。
身為人類一員,實在對豬仔內心感到深深抱歉。
敝人不才,即便不是主婦聯盟消費合作社的社員,但也知道有機的基本原則應該是追求人與土地、動物、植物和整體環境的健康!!怎麼可以關起門來種溫室,這樣真的符合“有機”、“綠色”嗎?而且竟然還涉嫌虐待小豬仔!
敝人在內心裡對這家餐廳,在心裡偷偷劃上一個大XX。
在當下敝人竊笑,竊以為這套作法吸引中國大陸現在的消費者或許可行,但是在綠色消費意識高漲的台灣絕對不可能成功,但現在看來,或許情況並不是這麼樂觀。
企業大規模推廣「植物工廠」背後仍是商業動機,科技業發展結合農業、自然代表國人重視環境與健康的趨勢。但是高科技不可近似無知、庸俗者不可假冒天然。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必須嚴肅看待“科技與自然的侷限”
以上敝人淺見,僅供各界評判。
相關報導: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KBlogArticle.aspx?ID=4107&pnumber=2
過分的強調科技的作用的確不妥,但是這家餐廳有在室內種植很多芽苗菜和菌菇,這些即便在很多真正的有機農場里也是需要室內栽培的。。。。有機標準也沒有說不可以在溫室里種植,而只是反對“營養液栽培”、無土栽培。。。當然如果是應季食材,還是應該支持露天種植。
另外個人認為,如果一家餐廳可以做到讓人們去關心食物的來源、去親眼看到食材生長的模樣,那還是有它的價值的。
至於在商場里養豬的做法,的確是不可取。
橘逾淮為枳
聰明人要吃真正地遵循植物生長法則的食物
而不是去吃下(外型類似食品)的食物
而淮河這個楚河漢界.就是消費者必須具備的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