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基會近日針對市售不鏽鋼餐具進行抽驗,在生活百貨店、十元商店、五金百貨購買的二十五件樣品中,只有三件明確標示不鏽鋼的種類,其餘僅標示「不鏽鋼」或「高級不鏽鋼」。經過成分測試後, 只有一件為消費者較為熟悉的300系,多數樣品皆為錳含量較高的200系。
不鏽鋼餐具 國家標準規定需使用304系
不鏽鋼由不同金屬元素組成,主要以鐵、鉻為主,其中鉻含量必須要在11%以上才能稱為不鏽鋼。目前全球不鏽鋼種類一百五十種以上,可依照金屬元素比重分為200系、300系、400系。
300系的含鎳量在8~10%,抗鏽蝕的能力優於200系。國家標準中有關不鏽鋼食品器具的CNS12324「金屬製飯盒」、CNS12325「金屬製多層菜盒」,都規定需使用304系不鏽鋼來做成餐具。
在標示上,304系也可標為18/8,這指的是鉻/鎳的含量百分比,鉻18%、鎳8%。鉻可防止生鏽,鎳則抗腐蝕性高。18/8、304系是目前不鏽鋼餐具的主流。200系則是以錳來取代鎳,防鏽能力較差、價格也比較便宜。
![10156026_869164373099334_3728012718445314205_n_thumb[3] 10156026_869164373099334_3728012718445314205_n_thumb[3]](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4/05/10156026_869164373099334_3728012718445314205_n_thumb3_thumb.jpg)
主管機關應訂定不鏽鋼餐具的金屬溶出標準
消基會董事陳智義指出,中國在二○一一年修訂公布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鏽鋼製品」,訂定數項重金屬溶出的限量標準,「建議衛福部能訂定不鏽鋼食品容器的相關標準,特別是錳溶出的部分,消除消費者的恐慌。」
專家建議 不鏽鋼餐具有刮痕時要更換
消基會此次的不鏽鋼餐具抽驗,除了成分標示不清,也發現200系、300系、400系的不鏽鋼都有使用在餐具中,並不符合需以304系來製作不鏽鋼餐具的國家標準規定。陳智義認為,主管機關應明確規定不鏽鋼餐具的成份,而非拿「國家標準乃採廠商自行遵守,但若不願遵守,也沒有相關罰則」當做藉口。
消基會檢驗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凌永健認為, 304系、18/8的不鏽鋼餐具抗腐蝕性較高,但是目前台灣市售的不鏽鋼餐具多未標示不鏽鋼種類,或標示不清,消費者無法判別選購。他建議業者應直接將不鏽鋼成分刻在餐具上,避免有標示成分的外包裝丟棄後,消費者使用久了忘記該餐具的成分。
凌永健也指出,使用不鏽鋼餐具時仍然需要考慮耐用性的問題,餐具使用久了若出現刮痕、或無法去除的汙點,就需要更換餐具了,避免金屬溶出。
![10175970_869165096432595_3394077564571373500_n_thumb[2] 10175970_869165096432595_3394077564571373500_n_thumb[2]](https://www.newsmarket.com.tw/files/2014/05/10175970_869165096432595_3394077564571373500_n_thumb2_thum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