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政府為鼓勵青年返鄉從農,年初推動「燕南飛─青年返鄉」計畫,提供六十小時課程、媒合實習農場、三十六萬補助。七十二名錄取名額全滿,不過最近開始到農場實習,部分學員離開,剩五十二名學員。對此屏東縣農業處認為可能是學員對計畫的認知有差異,燕南飛的學員則認為務農本來就是辛苦的,有人可互相交流討論很重要。
燕南飛計畫 提供課程、實習與津貼
屏東縣府推動的燕南飛計畫,今年二月底截止報名後,共有兩百○五人報名,經過筆試、口試後,錄取七十二名學員。四月初開訓,提供學員六十小時的農業知識、農場參訪課程。
室內課程以外,屏東縣府也媒合學員至農場實習,每月由農場提供一萬元生活津貼,屏東縣府另外補貼一萬元,不過屏東縣府的補助必須受訓結束後才能領取。當學員確定從農後,屏東縣府將再補助最高十二萬的創業金。因此在從農之初,參與燕南飛的學員最高可領取三十六萬的補助。
今年五月、六月,屏東縣府分別進行兩批次的農場實習媒合。在實習農場部分,有二十六家農場參與計畫,種植品項包括洋蔥、稻米、水果、蔬菜、花卉等,這些農場在生產技術、銷售通路上都有一定的經驗。
七十二名學員 實習階段二十人離開

原先七十二名學員,經過媒合實習農場階段後,就開始陸續傳出退訓消息,目前實習人數只剩五十二人。屏東縣農業處農業產銷科科長鄭永裕認為,可能是學員對計畫有認知上的落差,包括生活津貼太少變成廉價勞工、天氣太熱、每天要早起等。
鄭永裕說,當初面試學員時,都有提過上述狀況,每個學員也都說願意配合,但是到了實習階段,卻又說「家裡有事忙不過來、要載小孩、生活津貼太少」。
有學員表示媒合的二十六家實習農場,種植品項太少,不符合需求。鄭永裕則認為,實習農場也沒法包山包海,但是例如恆春的洋蔥產銷第一班(大和農場),願意加入計畫,並提供五個實習名額,「但卻沒人要去實習,都嫌太遠。」
務農本來就辛苦 基本功訓練很重要

今年參與燕南飛計畫的林慧瑜認為,媒合不到自己喜歡的農場、種植品項,的確是學員人數減少的原因。她本來想選蔬菜類,但是後來她選擇學習種文心蘭,到竹田鄉花卉產銷班第三班實習。
竹田鄉花卉產銷班第三班在生產、銷售上都有豐富經驗。班長陳文懃曾獲得神農獎, 文心蘭外銷日本也是南部縣市的銷售冠軍。
林慧瑜在燕南飛受訓期間,到文心蘭產銷班參訪,聽到陳文懃的兒子說:「我們種文心蘭,不一定是你想學的種植品項,但是生產技術、產銷方式也不是完全不能參照,而且從農的基本功更是相通的。」就這樣,林慧瑜選擇到文心蘭產銷班實習。
對於學員退訓的情況,林慧瑜認為:「 吃不了苦是少數,務農本來就辛苦,來參加的學員都知道。」
有人可以討論交流 燕南飛計畫的收穫

若是農場主人沒空教,只是把實習學員當工人來用,或是學員只想上免費課程、拿生活津貼,都不符合燕南飛計畫的本意。一位屏東農青認為,學員跟農場間都要設計進退場機制,學員可換農場,農場也能退學員,「在進退之後,才能留住想從事農業的人。」
另一位燕南飛計畫學員陳進寶說:「真的想務農的人,不管多苦都會撐下去。」他之前在高雄當上班族,因為父母年邁,想回家務農、照顧家人,但是家中蓮霧園租給其他農友種植多年,他根本沒有種植經驗,今年初剛搬回家時,「整天看著蓮霧園,不知道怎麼做,只好一直發呆,心裡頭很無助。」
參加燕南飛計畫後,陳進寶選擇到佳冬的蓮霧農場實習,第一天報到就全身過敏,連續癢了一週,白天發癢,晚上難入眠。為了避免過敏,他只好穿雨衣下田。
「流汗跟發癢,我寧願選擇流汗。」陳進寶說,過敏是沒法習慣的,只能盡量防護,穿上雨衣,用流汗代替發癢。
陳進寶說,參加燕南飛計畫後,讓他不再望著蓮霧園發呆,「每當我遇到困難時,有老師、同學跟我討論,讓我找出方向跟方法。」
屏東縣農業處農業產銷科科長鄭永裕認為,燕南飛計畫的目的是「 培育台灣農村的生力軍」, 真正從農者,都是從不會到會,一點一滴走過來。未來屏東縣府也將為燕南飛學員規劃進階培育課,針對學員實際從農遇到的問題,從生產技術、銷售通路等面向給予實質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