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口湖成龍村因地層下陷,耕地變溼地,農民只能依賴養殖業維生,雖然採取半淡鹹水方式,但仍需抽取地下水,觀樹基金會5年進駐,為了說服農民採海水養殖,乾脆跳下來自己養蝦,用龍鬚菜淨化水質,再引給喜歡濃藻水的蝦子,最後留給沒那麼挑剔的文蛤,等文蛤過濾完又吐出乾淨水,今年中秋前夕首次量產上市,希望說服更多農民投入,打造成龍蝦品牌。
挽救地層下陷,循環式養蝦找出路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在下一個月圓來臨前,許多漁民一顆心仍七上八下,因為中秋前夕正逢蝦子採收季,孩子下學期的學費全看這次。對成龍村而言,養殖更是他們唯一希望。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長期地層下陷,1986年韋恩颱風過境後,海水倒灌,耕地從此變溼地,當地農民只能養文蛤、蝦子、虱目魚、烏魚維生。5年前,觀樹教育基金會應林務局委託進駐,協助溼地社區營造,除了舉辦藝術季、溼地觀察,更致力改變原有養殖型態,說服農民不要使用地下水。
套一句廣告台詞:「說破嘴不如跑斷腿」,基金會組織的「成龍溼地三代班」心想,與其說再多,不如撩落去自己養。
他們將1分多的魚塭,分成大排儲水池、養水池、養蝦池、文蛤池,從大排直接引入海水,讓龍鬚菜工作一天,阿摩尼亞含量降到零,再引入養蝦池,蝦池用過的水,混合養水池引給文蛤,讓喜歡吃天然矽藻的文蛤扮演水質淨化器的角色,吐出來的淨水回到儲水池。如此自給自足的循環養殖系統,完全不需抽地下水淡化。

龍鬚菜淨水,水健康蝦就健康

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王昭湄表示,成龍村採半淡鹹水養殖,全海水鹽度約在2~3度(千分之20~千分之30),農民習慣抽取地下水,淡化至2度以下,但若大雨一來,很可能稀釋到1度,但文蛤是潮間帶生物,環境本就帶有鹹度,海水養殖反而可以保留調整空間。
以往農民認為太鹹的水養不起來,但三代班懷疑,水質和鹽度沒有一定關係,反而和水中的氨氮量,也就是阿摩尼亞有關,地下水水源比較乾淨,農民才以為和鹽度有關。
三代班發現,去年引水的水源似乎不是很乾淨,今年和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陳淑美合作,在養水池放養龍鬚菜幫助淨水,減少引外來的水、降低汙染。
今年5月遭逢大暴雨和烈陽交相攻擊,不少農民的水池因細菌暴增,文蛤爬出土面死亡,原先三代班已經準備好迎接滿池蝦屍,神奇的是,魚池竟沒傳出大災情,讓眾人信心大增。不過王昭湄說,現在還很難斷定是否和藻類淨化有關,台灣對於藻水的實務研究比較缺乏,如果更多農民用循環養殖,或許能得出更多數據。

鹽選白蝦帶頭,希望打造成龍蝦品牌

其實,成龍村的農民大部份都混養文蛤、蝦子、虱目魚等,具備生態養殖的雛形,只差使用地下水,三代班養的海水蝦約晚15天到30天收成,不過肉質相對Q 彈鮮甜,當地農民本來對三代班半信半疑,但看到他們的成果,不禁開始心動,但一方面又害怕心血化為烏有,遲遲不敢行動。
為了說服農民,經過2年磨練,三代班的「鹽選白蝦」,今年首度在中秋節前夕對外公開販售,「我們想讓當地農民看到,這樣的養殖方式是可能的,而且還有消費者支持。」王昭湄希望,用行動號召更多農民加入,打造成龍蝦品牌。
鹽選白蝦預計在8月29日和9月5日到貨,前一天撈蝦,真空包裝急速冷凍,確保讓消費者拿到最新鮮的蝦子。現在蝦子已經長到45尾斤,整體狀況也比去年穩定,但三代班不敢高興得太早,「因為還沒收到前都不是自已的。」
此外,基金會今年也和虎尾誠品書店規劃兩梯次小旅行,2010年起,基金會年年舉辦「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劃」,邀請各國藝術家駐村創作,今年刻意以「希望魚寮」為題,在魚塭小徑上展出6位藝術家作品,以及當地家長和小朋友自製紙雕,包括用竹片編織出來的虱目魚,帶民眾認識當地的混養型態,透過外來的視野,讓當地人感受家鄉的美好。
備註:
1.有意訂購白蝦可至成龍溼地三代班部落格填寫訂購單。
部落格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
訂購單 <成龍溼地三代班 “鹽”選白蝦>傳單及訂購單.doc
2.小旅行日期為8/23(六)、9/13(六),報名至8/10止,未來可能還有類似小旅行,請洽誠品書店徐小姐(04-23266085 # 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