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龍濕地好蝦 龍鬚菜淨水循環 不抽地下水

雲林口湖成龍村因地層下陷,耕地變溼地,農民只能依賴養殖業維生,雖然採取半淡鹹水方式,但仍需抽取地下水,觀樹基金會5年進駐,為了說服農民採海水養殖,乾脆跳下來自己養蝦,用龍鬚菜淨化水質,再引給喜歡濃藻水的蝦子,最後留給沒那麼挑剔的文蛤,等文蛤過濾完又吐出乾淨水,今年中秋前夕首次量產上市,希望說服更多農民投入,打造成龍蝦品牌。

挽救地層下陷,循環式養蝦找出路

DSCN8976
嘉義大學的實驗分析,初步反映了龍鬚菜能夠穩定水中氨氮和營養鹽濃度,有龍鬚菜鎮守,養水池沒有出現「浮肥」的情況(圖片/成龍濕地三代班)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在下一個月圓來臨前,許多漁民一顆心仍七上八下,因為中秋前夕正逢蝦子採收季,孩子下學期的學費全看這次。對成龍村而言,養殖更是他們唯一希望。

雲林縣口湖鄉成龍村長期地層下陷,1986年韋恩颱風過境後,海水倒灌,耕地從此變溼地,當地農民只能養文蛤、蝦子、虱目魚、烏魚維生。5年前,觀樹教育基金會應林務局委託進駐,協助溼地社區營造,除了舉辦藝術季、溼地觀察,更致力改變原有養殖型態,說服農民不要使用地下水。

套一句廣告台詞:「說破嘴不如跑斷腿」,基金會組織的「成龍溼地三代班」心想,與其說再多,不如撩落去自己養。

他們將1分多的魚塭,分成大排儲水池、養水池、養蝦池、文蛤池,從大排直接引入海水,讓龍鬚菜工作一天,阿摩尼亞含量降到零,再引入養蝦池,蝦池用過的水,混合養水池引給文蛤,讓喜歡吃天然矽藻的文蛤扮演水質淨化器的角色,吐出來的淨水回到儲水池。如此自給自足的循環養殖系統,完全不需抽地下水淡化。

圖片 000
左起文蛤池、蝦池、養水池、陰井、小排(圖片提供/成龍濕地三代班)

龍鬚菜淨水,水健康蝦就健康

利用水車 造成循環  不僅增氧 也將池底髒污聚集到中央排污口
利用水車 造成循環 不僅增氧 也將池底髒污聚集到中央排污口(圖片提供/成龍濕地三代班)

觀樹教育基金會主任王昭湄表示,成龍村採半淡鹹水養殖,全海水鹽度約在2~3度(千分之20~千分之30),農民習慣抽取地下水,淡化至2度以下,但若大雨一來,很可能稀釋到1度,但文蛤是潮間帶生物,環境本就帶有鹹度,海水養殖反而可以保留調整空間。

以往農民認為太鹹的水養不起來,但三代班懷疑,水質和鹽度沒有一定關係,反而和水中的氨氮量,也就是阿摩尼亞有關,地下水水源比較乾淨,農民才以為和鹽度有關。

三代班發現,去年引水的水源似乎不是很乾淨,今年和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教授陳淑美合作,在養水池放養龍鬚菜幫助淨水,減少引外來的水、降低汙染。

今年5月遭逢大暴雨和烈陽交相攻擊,不少農民的水池因細菌暴增,文蛤爬出土面死亡,原先三代班已經準備好迎接滿池蝦屍,神奇的是,魚池竟沒傳出大災情,讓眾人信心大增。不過王昭湄說,現在還很難斷定是否和藻類淨化有關,台灣對於藻水的實務研究比較缺乏,如果更多農民用循環養殖,或許能得出更多數據。

死亡
今年不論是蝦池或文蛤池,陣亡的數量都不太多,從蝦屍和文蛤殼上看得出來,成長的速度不錯,每天都會依照天氣狀況小心的進排水和拿捏飼料投餵量(圖片提供/成龍濕地三代班)

鹽選白蝦帶頭,希望打造成龍蝦品牌

102年收蝦情景-1
去年收蝦場景(圖片提供/成龍濕地三代班)

其實,成龍村的農民大部份都混養文蛤、蝦子、虱目魚等,具備生態養殖的雛形,只差使用地下水,三代班養的海水蝦約晚15天到30天收成,不過肉質相對Q 彈鮮甜,當地農民本來對三代班半信半疑,但看到他們的成果,不禁開始心動,但一方面又害怕心血化為烏有,遲遲不敢行動。

為了說服農民,經過2年磨練,三代班的「鹽選白蝦」,今年首度在中秋節前夕對外公開販售,「我們想讓當地農民看到,這樣的養殖方式是可能的,而且還有消費者支持。」王昭湄希望,用行動號召更多農民加入,打造成龍蝦品牌。

鹽選白蝦預計在8月29日和9月5日到貨,前一天撈蝦,真空包裝急速冷凍,確保讓消費者拿到最新鮮的蝦子。現在蝦子已經長到45尾斤,整體狀況也比去年穩定,但三代班不敢高興得太早,「因為還沒收到前都不是自已的。」

此外,基金會今年也和虎尾誠品書店規劃兩梯次小旅行,2010年起,基金會年年舉辦「成龍溼地國際環境藝術計劃」,邀請各國藝術家駐村創作,今年刻意以「希望魚寮」為題,在魚塭小徑上展出6位藝術家作品,以及當地家長和小朋友自製紙雕,包括用竹片編織出來的虱目魚,帶民眾認識當地的混養型態,透過外來的視野,讓當地人感受家鄉的美好。

備註:
1.有意訂購白蝦可至成龍溼地三代班部落格填寫訂購單。
部落格http://wetlandcenter.blogspot.tw
訂購單 <成龍溼地三代班  “鹽”選白蝦>傳單及訂購單.doc
2.小旅行日期為8/23(六)、9/13(六),報名至8/10止,未來可能還有類似小旅行,請洽誠品書店徐小姐(04-23266085 # 702)。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