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微涼,陽光還未露臉,地景攝影師楊哲一扛著大型攝影機具,站在橋上靜靜觀察蘭陽溪,用冰冷的手指按下快門。
初凝視楊哲一的作品「蘭陽溪」,可能會被整齊、充滿秩序的畫面吸引,但影像背後其實正娓娓道出近年宜蘭的地景變遷。
宜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是好山好水、假日暢遊的好去處;然而,隨著現代工業發展,財團與大型機具無聲無息地進駐,正一點一滴改變宜蘭生命之河--「蘭陽溪」的樣貌。
宜蘭出生的楊哲一對土地特別有感情,因小時候住在鄉下,最喜歡打羽球、到處玩耍,求學與中研院工作也跟環境地質有關。兒時記憶中的蘭陽溪有許多草蝦與溪哥魚,如今已不復見;楊哲一六年前回到宜蘭,察覺地景樣貌與昔日的差異,決定用影像記錄蘭陽溪。
為了擴大西瓜種植面積,將河道引到旁邊
如果沒有細看,不易發現彩色相紙上整齊如絲絹鋪整的畫面其實是西瓜田。楊哲一說,蘭陽溪上游狹窄,農民多種植高麗菜,中游西瓜和高麗菜混種,下游腹地較廣則種西瓜。
攝影展開幕會時,有講者提到,攝影師張才在幾十年前拍攝過高屏溪的西瓜田,那是順應自然與尊重當地環境的表現;但是西瓜多種在北迴歸線以南的亞熱帶氣候,以往宜蘭不種西瓜,現今卻能看到大面積的瓜田,而且冬天吃到西瓜一點也不稀奇,「這間接反映出人類操控植物與環境已經得心應手。」楊哲一說。
整齊劃一是後工業革命大量生產、流程化、集體化的寫照。楊哲一說,近年河川局將蘭陽溪的河床承租給業者,業者統包給中盤商,中盤商再分包給農民種西瓜,雖然業者是合法申請,「但為了擴大種西瓜的面積而把河道引到旁邊,河床變得很大,水卻剩一點點,這樣不會有問題嗎?」
楊哲一同時懷疑宜蘭種植大量西瓜的合理性。「究竟要種多少西瓜,才能滿足人類的慾望?」因為西瓜根的腐質性很重,日本有些地方種植後會定期休耕,但在敏感的河床地帶擴張耕種面積,有可能讓環境付出太高的代價,「我就不相信台灣人這麼需要西瓜。」

讓影像說話,記錄全球化與在地化拉扯的過程
在河床上無限制擴大瓜田面積、將河道隨意引至一旁、冬天吃到以往夏季才盛產的水果,「當宜蘭也淪陷後,我認為這件事就值得討論了,」楊哲一說,這種現象會隨著全球化集體擴散到其他尚未成熟的地方,而且全台灣的河川可能都有類似的痕跡。
站在橋上拍攝時,楊哲一經常遇到熟人,他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他們都很驚訝地問:『你怎麼在這裡拍照?』」由此可知,許多人都曾行經蘭陽溪,卻鮮少注意溪流的變化,甚至連宜蘭當地居民也沒注意到。
不過楊哲一說,他並不想主觀批判,只希望透過作品,客觀呈現當下蘭陽溪的改變,由觀者自行評判,思考背後隱含的眾多面向。
楊哲一從觀景窗透視宜蘭環境、勞動、健康與資本主義的關聯,通常選定拍攝一個主題,前置作業必須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包含蒐集資料、勘景與人文考察等。
但這並不減他對土地的關心以及對地景攝影的熱情,「對我來說,這是以前我每天都會經過的地方。」楊哲一說。「蘭陽溪」創作分成三階段,目前已辦展發表第一階段作品,藉由影像記錄在地化與全球化拉扯的過程,地景所出現的微妙變化,「雖然一般民眾可能感覺距離很遙遠,其實這些都發生在你身邊。」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溪裡的格網及擋土牆要花不少錢,絕不會是業者、盤商或是農民做的!所以我們縣政府看似把河床租給業者賺到了租金,但最後卻得花大錢去修築攔土牆及格網,收入會大於支出嗎?這些都是人民的納稅錢,卻成為幫助商人牟利的成本支出,不用檢討這樣的政策及官員嗎?!
凍省之後,河川主管單位改制為經濟部水利署。所以並非宜蘭縣政府把蘭陽溪河床租給業者種西瓜,是經濟部水利署第一河川局。可參考 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A4%AE%E7%AE%A1%E6%B2%B3%E5%B7%9D#cite_note-9
好歹也是種田,不要蓋工廠就要偷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