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日本或台灣,近年出現越來越多積極投入農業的女性,有的是到都市求學、工作後決定回老家的農家女兒,有的則是有興趣、進而想以農為生的女性,比起過去,她們更主動的投入販賣和經營。但從日本新規就農者的比例來看,女性所佔的比例僅有兩成半,其中大部分仍是跟著丈夫一起從農,日本民間最大農業人力銀行「第一級產業Net」的分析資料也顯示了同樣的結果:女性求職者僅佔了23.5%。
為了提高女性農家的存在感、發掘農業的新魅力,吸引年輕女孩投入農業,2013年11月,農林水產省展開了「農業女子計畫」。
平均年齡三十後半、近半數主動投入經營的農業女子

既然叫「農業女子」,那成員應該都很年輕吧?「其實我們並沒有年齡限制,即使五、六十歲,只要有意願也很歡迎加入。」計畫負責人、經營局就農・女性課女性・高齡者活動推進室室長佐藤一繪說。日本由於兼業農家多,加入條件只規定必須是「以農業為主業的女性」。
但相對日本農家平均年齡的66.2歲,農業女子成員平均起來為三十歲後段班,仍然年輕,目前以30世代最多,40世代居次,接著才是20世代。
在組成上仍以嫁入農家的女性最多,其次是夫婦共同經營,最後才是以農園代表的身份單獨經營,然而問起務農的理由,有高達47.6%的成員都表示「因為自己想要從事農業」,其次才是「因為家裡務農」、「因為先生想要務農」,顯見其實有相當高比例的女性已不再是站在被動的協助角色,而是積極的展開行動。
地方公所雖有各種就農支援制度,總的來說,目前日本單身女性務農的難度仍高於男性,聚會時以男性為主體、較不容易借到農地、較易被投以好奇的眼光等等,如何提升對務農女性的服務、降低女性的務農門檻,仍是當前課題。
未用一毫稅金、很不官方的官方計畫

瀏覽網頁,粉色、桃色為主體的網站設計、亮晶晶的Logo、這個計畫也太不莊重、太不「官方」了吧?「這一年多來慢慢受到矚目,的確外部有很多這樣的聲音,覺得不是行政機關該有的樣子。」
事實上這個計畫也與農水省一般的計劃很不一樣:一開始就選擇與企業合作,沒有動用一分稅金。透過從農女性的角度,與企業共同開發新產品、提出新企劃,進而提高雙方的生產力與商品價值、開發新市場。
計畫從九家企業開始。「一開始跟企業談合作的時候許多人覺得『我們跟農業沒什麼關係』而被拒絕,有些則是覺得『日本的農業很重要』願意支持,當然本來就跟農業有關的企業,像是種苗公司、農機公司很快就答應了。」
截至今年一月為止,已有233名成員、20家來自不同領域的企業,如三越伊勢丹百貨、KOSE化妝品、TANITA公司、坂田種苗、大發工業、丸山製作所、羅森便利商店等。合作企劃內容包羅萬象,像是開發適合女性乘用的小貨車、開發符合女性需求的移動廁所、重視機能與舒適性的化妝品、女性用農作業服飾、與百貨公司合作蔬菜市集、與餐飲業合作推出期間限定的蔬菜菜單…等等。

與企業合作,磨練經營力與行銷能力
佐藤希望能透過與企業合作,確實增加農業女子們這方面的實力。「像是去年伊勢丹三越百貨跟我們五個成員合作,推出農夫市集,不只單純賣菜,還有許多有趣的企劃,這五名已經是農業女子中特別投入經營的人了,但跟百貨合作之後,紛紛表示『受到很多刺激!』」
去年還和subway合作「農業女子潛艇堡」,在三家門市推出了為期兩週的限定販賣。合作的三名成員不僅到工廠去觀摩,還參與開發菜單。
接下來也預計和羅森便利商店合作開發新商品、跟TANITA食堂共同開發新菜單,由於農業女子的栽培規模不大,還在成長中,僅能以限定販賣為主。
如果只有單獨一個農家,絕對無法跟這樣的企業合作,透過「農業女子計畫」才得以實現,「所以我們希望盡量讓成員們都能參與,不僅能學習除了栽培之外的企劃、行銷、販賣,也能讓不是從事農業的人可以多理解現場的狀況。」
參加農業女子計畫的成員們不僅能夠認識同樣在農業路上打拼的女性,也能夠因企劃案而有所成長、拓寬視野。而以男性為主的傳統農業職場,更多了不同以往的女性觀點,產生許多創新(繼續閱讀請點選這裡)
繼續閱讀:農業女子奮鬥中─發掘女性從農魅力(下)
(左)與subway合作的農業女子潛艇堡(右)「健康情人節」販賣的心型小黃瓜(圖片取自農業女子計畫臉書)
農業女子網站:http://nougyoujoshi.jp
農業女子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ougyoujoshi.project?fref=ts
(【日本通信】系列文章由 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農業女子潛艇堡」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