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過後,台灣將要邁入真正的酷暑,除了粽子外,這個時節最沁涼消暑的蔬菜莫過於綠竹筍了。5到7月正是台灣綠竹筍的盛產期,此時正是筍農們的農忙期。
太陽還未露臉,為天空染上一層紅暈,凌晨4、5點,桃園大溪有機筍農邱榮漢便在腰間掛上蚊香盤,肩扛鑿筍刀和竹簍,準備去挖筍。5年前畢業自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他,毅然回鄉協助年邁父親種竹筍,而且還一改過去老一輩習以為常的慣行農法,自製廚餘堆肥,讓雜草與蚜蟲等昆蟲共生,此外,他還與朋友創立「和作農社」研發APP,簡化過往橫亙在生產者與消費者間的各種盤商,推展生鮮蔬果直賣的方式。
力排眾議 建築碩士返鄉改變傳統慣行農法
經過5年時間的耕耘,邱榮漢拿起剛出土的竹筍驕傲的說,「不用化肥、不用農藥、不塗生長激素,我的竹筍已經能長得和慣行農法種出來的等級一竹筍一樣漂亮,當筍子又肥又彎呈現『黃金比例』就能賣得好價錢。」雖然現在的邱榮漢說的一派輕鬆,但5年前,他可歷經了家人反對、竹筍頭一年晚出等窘境。
2009年,邱榮漢在念完碩士不久後,決定回鄉陪伴年事已高的父親,為了趕菜市場早市,小時候他就會跟著爸爸和哥哥在凌晨2、3點時,戴著頭燈、摸黑挖竹筍,直到上了大學一年級。因為已經多年沒有接觸竹筍農務,他重新和父親討教耕種的方法,同時在創辦慈心有機農業的福智團體影響下,萌生改變舊有的慣行朝自然農法邁進。
第一年悶在山上 後來吸引哥哥加入

冒著產量可能減少的風險,邱榮漢就這樣不噴藥、不灑化肥地開始進行筍園大改造,卻遭到家人的不解與反對,頭一年,為了怕與父親起口角,他把食物和水一併帶上山,「悶」在竹林裡一整天,但不服輸的他終於在竹筍冒出頭後,獲得父親的肯定。
邱榮漢說,「其實父親是不希望我這麼辛苦,常有人說老農是年輕人的阻礙,但我覺得不是,老農的堅持是因為這是他的生命經驗,被侷限很正常,你抓著這一點和他堅持是沒用,倒不如吸取他可貴的地方,進行創新。」
邱榮漢的行動漸漸感染哥哥一起投入有機綠竹筍事業,他仿照廚餘堆肥先驅劉力學,製作有機堆肥,經過2、3年的肥培管理,黏質的土壤慢慢變得鬆軟,頭一年辛勤除草的他,因為「懶」反而獲得雜草能涵養水分的經驗,緩衝暴雨對竹林帶來的沖刷,而且因為沒有除草,蚜蟲的天敵瓢蟲也回來了。
向劉力學志工學廚餘推肥技術 如今已成示範農場
為了培養更豐富的土壤條件,邱榮漢的堆肥需求量從5年前一個月2噸提升到現在一個月8噸,過去他主要在村落附近的餐廳收集廚餘,今年里仁集貨場大方提供一個月8噸的菜渣,讓他更有信心將農務集中在地力培養上。
邱榮漢過去透過曾在劉力學農場擔任志工2年多的黃育麟協助下,學習廚餘堆肥,廚餘堆肥要經過初熟、中熟和後熟三道程序,整個循環至少約需6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由於肥培管理良好,今年他更與台灣廚餘堆肥資源發展協會合作,以示範農場的身分,使用簡易的通氣式廚餘發酵機來製作有機肥料,由於該項堆肥機是協會針對學校、社區或小農等對象打造,以手動取代電力翻攪堆肥,既環保又方便。
以廚餘推肥培育出來的羅蔓。
看盡父母輩授盤商剝削 和作農社自創APP、勤跑通路

邱榮漢的竹筍園2011年認證為有機轉型期,直到2013年獲得慈心有機認證的標章。小時候因為看盡盤商剝削筍農、嫌竹筍難看的狀況,邱榮漢的母親早期便在桃園八德市場租下一個攤位,也因此三更半夜他就要隨著父親到竹林裡挖筍。輪到邱榮漢當家,他和三五好友在2010年開設「和作農社」,研發solda app網購系統,同時他還勤跑棉花田、里仁等台北有機店推銷自家綠竹筍。
為何堅持面對面把貨交給店家?邱榮漢說,因為只有店家才會跟你反應竹筍品質的好壞,而且送貨過去還可以給店員做試吃、訴說載種的理念,店員吃了有印象,自然會幫忙推銷,但這一切若沒有和作農社的朋友一旁協助分析市場,他坦言,他一個人根本做不到。
多元生產、適地適種 可分散風險
除了栽種有機綠竹筍,邱榮漢也另闢7間溫網室,種植羅蔓、甜菜根、番茄等多樣作物,他認為,一位農夫應該要有多元化的生產,除了分散風險,也是適地適種,「像我家這塊田是水源匯流之地時,以前種竹筍時很難挖,卻硬要種竹筍,現在我打算來養魚。」
邱榮漢說,和作農社裡的成員大多不是務農者,卻是願意關心農業、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他能予以回報的就是鮮美、健康的蔬果,接下來他們還計畫著開設一間推廣有機生活態度的店面影響更多人。
-780x585.jpg)
職人開講啦:
相較於蔬菜著重施肥和播種,竹筍從清竹頭(將無生產力的老靈竹桿砍除,以供新竹生長)、施肥、覆土、採收到最後留種(將適合發展來年新竹的莖留下,清除多餘、不必要的莖)等五個環節都非常重要,它必須每個環節都要兼顧,不會因為在哪個環節做得特別好,竹筍就絕對會長得好,因此栽種竹筍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細心,觀察每一項環節竹林裡的變化,捨棄化學肥料的有機農法更是如此。
農會在收購時竹筍時,會將竹筍分成7個等級,其中第一等級稱作黃金比例筍,不過漂亮的竹筍不見得好吃,真正還是在竹筍的口感與質地,消費者不應太注重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