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童話中的桃太郎和猴子是朋友,然而現實生活中,農友和猴子的關係可就沒那麼和諧。不過花蓮有3名農友,使用台東農改場研發的「防猴網」,既不影響產量、又能保護整年心血;為了協助他們打開消費通路,台灣博物館今(2)推出「猴采桃」的水蜜桃品牌,希望讓消費者以行動支持「人猴友善」的水蜜桃。
3-780x520.jpg)
潑猴還是瀕危猴?台東農改場推防猴網,助農民解決猴害
曾經一度瀕臨絕種的台灣獼猴,在1989年《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護下,族群已呈現穩定跡象,目前屬於「其他應予保育之野生動物」,也就是猴群數量穩定,但生存仍面臨危機的野生動物。
然而近年彰化二水、台南南化、高雄柴山、台東東河都傳出「潑猴」大啖農民果樹的情事,讓許多農友苦不堪言;但在花蓮縣秀林鄉,卻有3位農友願意讓自己種的「水蜜桃」給獼猴、白鼻心、山豬吃。
他們的秘訣就是使用「防猴網」。防猴網是由台東區農業改良場助理研究員陳奕君研發,由24目白色塑膠紗網製成,「猴子扯不爛、咬不破」,只要用竹竿、2人就可在1分鐘內將果樹包裹起來,透光率又達85%,不至影響果樹的光合作用,十分好用。
「一開始當地的農民也是用凶狗、沖天炮、假人來驅趕猴群,」陳奕君說,但猴子「學習力強」,一段時間後這些伎倆都會被猴子識破;他也聽聞農友說當地有「猴子賞狗巴掌」,因此對付猴害「不可能一勞永逸,要不斷更改方法。」
-780x518.jpg)
防猴網也能防蟲,確保農民收成
使用防猴網的吉果園農友田曾秀嬌說,今年共套50、60棵果樹,大概佔果園的一半;但比起去年僅套10棵果樹,「產量較去年多了3成,」因為防猴網不只能防止猴害,還能防止夜蛾叮咬,「如果沒有網子,我在山上都活不下去。」
陳奕君說,桃樹須種植3、4年才能結果,而每年3月桃花開,5到7月收成,農民的一整年的辛勞「只靠這一季的收成,」一遭猴害、蟲害,整年就血本無歸;但他也認為要「留一點長的醜的、產量小的果樹給猴子吃。」而目前防猴網的技術「沒有申請專利,柑橘類果樹也能適用,」因此只要向廠商洽談,就能量身訂做。
除了田曾秀嬌以外,天使果園周美華、朝良農園楊朝良等3位農友還是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綠保標章」的農友,也就是通過慈心有機驗證、零農藥檢出,同時田園間又保護像黃嘴角鴞的保育物種。
防猴網透光性達八成,對果樹產量影響性低。(台灣博物館提供)
博物館推「猴采桃」品牌,希望消費者以購買支持
曾經參與推動綠保標章、現為台灣博物館副館長的林華慶認為,農業也是「生態系」的一環,生產綠保、有機產品不只為了「零檢出」,更希望消費者用行動支持保育觀念。因此台博館推出「猴采桃」的品牌,讓消費者知道這些水蜜桃不只有機,連果園管理都重視「生態保育」。
台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陳奕君現場示範套網,只要兩人、撐竹竿即可完成。(攝影/潘子祁)
之前用網子來防小鳥及蟲害,也蠻有效的說
什麼地方可以買到這種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