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陳祈華在埔里親手搭建的草莓溫室,雖然季節已過,沒看到幾顆草莓,倒是在支架上發現了兩根垂直的鐵管,附著兩、三根白色管線,沿著草莓支架,一路探到土裡,仿佛在幫土壤聽診,「這是在測土溫的,」陳祈華打開手機App,馬上跳出土壤的溼度、溫度、光照度,「以前都是我們推測作物需要什麼,現在有了這個監 測系統,可以讓他們自己說需要什麼了。」
這套「作物翻譯機」聽起來很炫,其實核心概念就跟我們每天坐在電視機前面看的氣象新聞一樣,都是透過各式各樣的監測儀器搜集資料,分析現況,但最特別的是,這是由埔里農民和工程師自己開發的系統。
陳祈華(左)和陳新豪(右)是監測小組開發成員,綠色鐵管延伸出的管線深入土壤,可測溫濕度
測光照就知草莓甜不甜

台 灣不乏氣象資料,農政單位也有專門的農業氣象研究人員,卻少有針對在地農業設計的應用系統,團隊成員陳新豪在三年前返鄉務農後,運用以往機械、資管專長, 和陳祈華及其在科技業工作的妹婿焦盛明,自己動手組裝面板,
「監測小組」負責搜集埔里氣候資料,「邏輯小組」分析套疊、理出頭緒,最後透過App,直接用 無線網路把資料傳輸到農民手機。
他們戲稱自己是「車庫小組」,因為「蘋果」、「Google」等厲害的創辦人,一開始也是在車庫慢慢研究。
「草莓光照不夠甜度會降低,如果資料顯示光照度不足,我就可以馬上補燈。」陳祈華說,作物不會說話,以往農民都是靠經驗判斷,如果有科學數據佐證,可以更精準判斷作物需求,譬如陰天如果光照度降低,根系吸收養份的速度也會減緩,農民收到數據後,就可減少用氮肥。
他打趣地說:「有了這套系統,以後我就能抽出空到美國、杜拜玩,還能一邊掌握作物生長情形。」
南投最大宗作物是筊白筍,今年他們也預計把監測系統套用在筊白筍田,監測水溫、光照等,筊白筍適合生長的溫度是14~31度,若監測數據低於14度,農民便可增加灌溉水保溫。
從農民角度出發的新科技
陳新豪的父親曾因在田裡熱中暑,緊急送醫撿回一條命,他感嘆地說,以往沒有這樣的數據資料,農民一年四季都「走不開腳」,開發系統的目的其實很單純,「只是希望讓農民可以有多一點休息的時間」,提升生活品質,同時讓新手投入農業後可以儘快上手,複製模式,擴大耕地面積。
陳新豪曾有機械、資管、餐飲等經歷,五年前返鄉務農,推動筊白筍友善栽培,負責分析資料,可說是團隊的靈魂人物。
他觀察,近年農業數據的市場很熱門,但多半是科技業想跨足農業,少有從農業出發的應用系統,但是科技公司不了解農民真正的需求,開發出的資料貴又難用,唯有從下而上,實際投入農業,瞭解產業現況,才能發展出對農民真正有幫助的系統。
監測系統三個月前正式上線,結合鄰近的暨南大學及南開科技大學師生,分析資料,目前仍在測試階段,由於設備全靠兩三個人的巧手DIY,外面報價7萬多的裝置,他們只花了3千元,未來希望進一步發展出蟲害預警系統、wifi自動噴水系統,當個真正的科技農夫。
陳祈華(左2)和陳新豪(右2)是監測小組開發成員,綠色鐵管延伸出的管線深入土壤,可測溫濕度

免費開放系統,吸引農民轉作有機
除了搜集氣象資料,陳新豪近年返鄉後也開始建立湧泉和生態資料,整合google earth、地理資訊系統等,分析埔里的物種生態。
去年台灣面臨十年大旱,仰賴湧泉水的埔里筊白筍因乾旱減產嚴重,有農民損失超過五成,他走遍埔里近百口湧泉,發現上游蓋有農舍、建築物的地方,湧泉暫時消失 的數量,比其他在山凹間、上游沒有建築物的湧泉還要多,可見山區植被破壞,確實對湧泉有一定影響。「未來埔里筊白筍面積可能減少,會越來越往有水源的湧泉 口集中。」
在氣候變遷下24節氣已經漸漸失準,對許多沒有長期務農經驗的青年農民來說,數據分析更顯重要。不過對陳新豪而言,這套系統不只是務農需要,他最終的目標是建立環境監測統,把埔里帶向友善農業。
「測試穩定後,我們有機班的農友全都可以免費使用,希望可以吸引慣行的農民轉做友善、有機栽培。」陳新豪說,未來可能會尋求贊助,盡量壓低價錢推廣給農民,同時吸引農民轉型,讓整個埔里朝向更永續的環境。
埔里筊白筍減產,陳新豪希望透過監測,找出可能發生的農業問題和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