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境之南屏東縣的滿州鄉每逢梅雨、颱風過境,草地裡的「雨來菇」就會突然現身,雨來菇外型深綠、類似木耳,屬於陸生藍綠藻,被當地居民視為「老天恩賜的佳饈」,自從屏東科技大學王均琍教授團隊研發出人工栽培法後,雨來菇不再受限天候條件,不過因其生長需乾淨水質,目前僅有近南仁山下、欖仁溪兩岸的8公頃土地適合栽種。
雨來菇 來自原民浪漫傳說
-400x225.jpg)
每至秋季滿州鄉就會颳起落山風,又因為鄉內丘陵遍布,使得能在滿州鄉生存的農作物很少,因此除了種植青龍辣椒、牧草和港口茶外,大雨襲來,從草地膨脹而出的雨來菇也是此地重要的農作物之一。
外地人來到滿州或許不知道雨來菇,但街道餐廳響亮的菜名「情人的眼淚」,絕對讓人留下深刻印象。浪漫的名字源自阿美族的一段傳說,相傳一對相愛的戀人因為得不到雙方父母的同意決定私奔,跑著、躲著來到一片草原上,兩人因體力用盡、相擁而泣,最後離開人世,兩人眼淚落下的地方長出了雨來菇,因此有了這樣的命名。
人工栽培雨來菇 一年四季皆可嘗
野生雨來菇就像大地裡的隱藏寶藏,每年6到11月才清晰可見,因為外型和木耳相似,因此又稱草木耳。近年返回滿州社區、協作社區營造的青年李瑞良提到,小時候都是等大雨過後趕緊出門採摘,但大約2、3年前人工栽培法成熟後,家裡和鄰居便紛紛拿掉草皮換上小石子,在自家院子種了起來。
屏東縣滿州鄉農會總幹事陳清木指出,雨來菇人工栽培技術是由屏東科技大學王均琍教授團隊協助開發,不過由於栽培雨來菇水源很重要,農會曾實驗過無論是地下水或自來水都種不活,滿洲鄉境內僅有里德村和長樂村約8公頃的土地適合栽種,農民可引欖仁溪的溪流和南仁山的山泉水進行灌溉。而因為受限水源的選擇,滿州鄉的雨來菇尚無法發展成一個產業,目前僅能在屏東、高雄一帶的餐廳或果菜市場買到。
栽培雨來菇水源最關鍵,不過李瑞良指出,初期人工栽種時,因為不能噴除草劑,但又擔心雜草會干擾雨來菇生長,所以曾有農民花費2年時間整地、拔草,最後才灑下野生新的雨來菇好「以菌養菌」,後來農民發現雨來菇生長和雜草沒有絕對關係,也開始願意讓少許的雜草和雨來菇共生。
-780x520.jpg)
雨來菇的含水量高達85%以上,滿州農會曾實驗,30公斤的雨來菇經曬乾後剩不到1公斤,因此一般料理方式多為洗淨、和大蒜與醬油清炒為主,雨來菇的口感近似黑木耳,無色也無味,因此許多餐廳也喜愛拿來炒蛋。
里山生態公司推雨來菇食農體驗
長年協助屏東地區發展社區營造的里山生態有限公司,除了在滿州社區以導覽方式,帶領遊客認識欖仁溪、吃在地食材料理外,近期隨著滿州青年子弟李瑞良的返鄉協助,決定將雨來菇的農事體驗與欖仁溪遊程結合,研發系列活動,讓前來體驗的旅人能深刻了解雨來菇與欖仁溪之間的重要關聯。
若有興趣體驗「情人的眼淚」感受雨來菇浪漫的滋味,可以聯絡里山生態公司,電話 08- 8883939 或是上臉書粉絲團「森社場所」洽詢。
-780x520.jpg)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雨來菇、情人的眼淚….好漂亮的名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