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搖茶風暴讓台灣人對「農藥檢驗」一詞不再陌生,但多數人可能不知道,現行最普及與準確的檢驗方法,前置作業就須耗費至少40分鐘。現在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研發出一套新方法,讓萃取作業只要1分鐘就可完成,大幅增加檢驗效率。
目前相關技術在台灣已經取得專利且移轉成功,未來將由業者開發出「試驗模組」,各個實驗室只要使用這套模組,就能完成萃取作業,直接送入質譜儀分析。

過去需40分鐘,未來只要一分鐘
按照現在最普及的檢驗方法〈食品中殘留農藥檢驗方法-多重殘留分析方法(五)〉(簡稱〈公告方法五〉),要分析蔬菜、水果是否有農藥殘留,必須先將樣本磨碎、研磨,再進行「萃取」、去除「基質」。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檢驗研發組長徐慈鴻解釋,「基質」就是會干擾後續分析的物質,包括葉綠素、植物鹼、醣、油脂等,在投入質譜儀分析前都必須處理完成。
但依照〈公告方法五〉的標準作業流程,必須經過8個階段,分別是添加溶劑、加入萃取粉劑、劇烈震盪、離心、取上清液、加入淨化粉劑、震盪後離心、定量等,前後大概需要花費40分鐘;而更「傳統」的〈公告方法四〉,則須10個步驟,花費時間更長達120分鐘。
不過現在毒物試驗所開發出一套「配方」,可以在1分鐘內將農藥萃取出來、去除基質,進行後續分析,加快檢驗流程、防堵問題農產品流入市面。即便未來遇到類似手搖杯的大型食安事件,「也能應付得來。」不過「配方」到底是什麼,是這項新方法的關鍵技術,不能透露。
-780x586.png)
加速萃取亦不干擾檢驗結果
徐慈鴻說,節省時間、減少成本已是各個實驗方法的共識,「但還是不能失去科學的嚴謹性。」她強調,市面上許多快篩的方法,無法嚴謹地排除各種干擾基質,因此篩選結果只能解讀為「可能含有農藥」。行政機關要精密確認農藥殘留結果對當事人做出行政處分,仍必須仰賴質譜儀的分析。
「〈公告方法四〉可以篩250種農藥,而〈公告方法五〉可以篩310種,但我們的新方法一樣也可以萃取這310種農藥。」但是基於嚴謹性考量,徐慈鴻說目前新方法已送由衛生福利部審核,待未來公告後才會更加推廣、使用。
節省時間、人力、設備、有機溶劑
-400x392.jpg)
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長費雯綺表示,目前新技術已在7月20日取得台灣方面的專利權,且正在美國、中國等地提出專利申請。國內已完成技術轉移授權,未來將交由商業公司設計一套「試管模組」,使用者只要將蔬菜、水果打成汁,經「試管模組」後就可「萃取完成」,再送入質譜儀分析。
也就是說,未來各個食品廠的實驗室,或一般從事檢驗工作的實驗室,只要向商業公司購買完整模具,搭配既有的質譜儀設備,就可省去萃取時需要的作業人力、萃取設備,和大量的作業時間。
「看檢驗項目,一般實驗室人員一天只能處理8到15件樣品,但新方法可以增加到一天40件以上,」未來「試管模組」可能再搭配研發機器手臂,「用機器代替人力注入樣品,」費雯綺說相當看好後續商機。而初步估計新方法還能減少50%用作萃取的化學溶劑,及70%的固體廢棄物,兼顧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