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迪勒的強風豪雨除了重創新北市烏來區和桃園市復興鄉外,農委會統計全台農損已突破30億,金額持續攀升。其中嘉義縣損失金額約6.8億為全國最高,有三分之一的損失來自農業設施毀損,對此嘉義縣農業處長林良懋呼籲,隨著極端氣候出現的頻率增加,中央應針對農業設施建造者推動專業規範與證照制度,培育園藝設施專業人才,否則「貿然貸款,只會害了農民」。
這次全台農損金額當中,民間農業設施損失高達5.5億,占整體約六分之一,除了農田遭大水淹沒,許多溫網室被吹毀,禽畜舍受損,沿海的牡蠣、蚵棚及漁船筏設施也遭大浪沖毀。
截至昨日下午六點統計,嘉義縣農業損失約有6.8億元,其中約2.2億元來自農業設施。林良懋表示,早期台灣農業設施多由農民購買材料自建,因此多為簡易移動型設施,對天候風險的承受力幾乎和露天農業沒有多大差別。直到近30年來因市場需求,設施園藝開始朝高保護性、能抵禦強風豪雨的設施為主,因而產生專業分工,有了農業設施建造者的出現。

貪便宜減料,園藝設施颱風見真章
林良懋指出,因應機械作業與人員舒適性,設施園藝逐漸走向挑高、大跨距的建築型態農業設施為主,也因此法規開始放寬設施高度與寬度。由於農業設施建造者缺乏證照制度的規範,除了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良莠不齊,部分業者為了低價搶標或迎合業主期待省錢,於是出現許多任意減縮鋼材或降低結構強度的園藝設施。
蘇迪勒颱風颳起17級強風,全台多數溫網室不是塑膠布被吹翻、吹破,就是結構直接扭曲變形。有去年才回鄉的青年農民今年甫建造好的溫室,不敵蘇迪勒颱風威力受損嚴重。對此,林良懋認為,園藝設施結構設計是否耐風耐震,牽涉專業技術,有意從事設施園藝者應該在從業前進行一定程度的培訓,甚至需取得證照。
否則,設施農業從業人員在觀念不清、學藝不精的情況下貿然投入,政府又提供貸款予其創業,反而是害了他。
林良懋強調,從事農業須有一定的技術專業與資本,若政府缺乏配套,盲目鼓勵退休返鄉或青年從農,不是解決農業問題,反而是製造社會問題。他認為,在現今極端氣候越加頻繁的狀況下,農委會面對農業設施的管理需訂定有一套證照制度與嶄新的規範,以正視蘇迪勒颱風所反映出的新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