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快到了,烤生蠔是許多家庭烤肉賞月的必備食材之一。不過今年嘉義牡蠣受到蘇迪勒颱風重創,澎湖牡蠣又受到「扁蟲」危害損失至少五成,今年中秋牡蠣較往年量少價揚,想吃烤生蠔的朋友可得趁早去搶。
牡蠣、蚵仔、蠔指的都是同一個東西,澎湖年年受扁蟲危害之苦,但同樣是牡蠣重鎮,雲嘉地區卻少見扁蟲危害,關鍵在於養殖方式。

目前台灣的牡蠣養殖方式有四大類,分別是「插枝式」、「垂吊式」、「平掛式」和「浮棚式」。前三者都是養在潮間帶,退潮時可固定曝晒陽光,因此扁蟲危害較少。主要集中在西部。
「浮棚式」的牡蠣長期泡在深海中,營養豐富,雖然因此長得快又肥美,但生活區和扁蟲重疊,而且像個木頭人站著不動,要扁蟲不吃也難。
浮棚式的牡蠣又可分為延繩吊和垂直吊,前者是用粗繩水平連接保麗龍浮球,再延粗繩下方掛上好幾串蚵殼,澎湖即是用這種方法。
後者則多半是用竹子搭成格子狀,墊保麗龍浮在近海,直接在竹子下方垂直懸掛牡蠣,雲嘉南的浮棚多是此種方式。
雖然雲嘉南也用浮棚式養殖,但密度較低,且水試所澎湖海洋生物研究中心主任林金榮說,西部牡蠣垂掛深度不像澎湖深達8至10公尺,因為水較淺水溫變化較大,扁蟲不喜歡。
一、「插枝式」:
最早期的做法,直接在劈成兩半的竹片綁上蚵殼,插在海灘上,讓蚵苗自然附著,省成本和人力,但生長速度慢,效益低,目前較少人使用,幾乎只剩金門有,但多半不是主要收入。
金門另一種更古老的養殖方法是「石條式」,和插枝概念很像,只是把竹枝替換成長條的花崗石岩,讓蚵苗自行附著,長出來的蚵仔比較小,但味道十分鮮美。
二、「平掛式」:
用竹子當基柱,加上兩排橫桿,把蚵串平行掛在橫桿之間,適合在比較淺的潮間帶海灘使用,約一公尺左右。在彰化芳苑、王功,仍可見農民駕著牛車,在退潮時採集平掛式的蚵仔。
三、「垂吊式」:
同樣是先架出基柱,上方再用竹子或塑膠管搭出長方格,垂直吊掛蚵串,與海流垂直,增加攝食機會,養殖地區的海水深度比平掛式深,多半在內灣、潮溝。
四、「浮棚式」:
1.雲嘉南地區
用竹子搭成格子狀,垂直吊掛蚵殼,墊保麗龍增加浮力,依照蚵仔成長速度加墊,多在水深的區域,蚵殼24小時浸泡在海水裡,成長速度快,漁民會駕著小筏去採收。
由於部分農民直接在海上或沙灘丟掉廢棄的保麗龍塊,加上保麗龍容易粉碎成小細末,近年引起環保爭議,台南市政府正嘗試輔導農民直接將保麗龍塊填充進塑膠瓶,延長使用壽命。
2.澎湖地區
直接用保麗龍當浮具,中間用粗繩水平連接,再延粗繩垂直掛上好幾串蚵殼,又稱沿繩式養殖,垂吊深度比雲嘉南深,可到3層樓高。比較容易遭受扁蟲危害。
(本文感謝湧升海洋、澎湖郭家牡蠣、烈嶼觀察筆記、何欣潔、林于凱提供照片)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