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台灣農村,家戶經常共用水牛、碾米機、烘穀機,如今農民距離分散,農機需求各不同,大農有能力投入資金購買農機,許多小農無力負擔,只好靠著鋤頭加上自己的勞動力。
住在關西的羅文蔚曾以餐廳為業,為穩定食材來源,自行下田耕作,因此添購不少農機設備,如今因事業轉型,多數工具閒置無用,讓他開始思考是否能成立「工具圖書館」,讓無力購置農機的小農可以租用,也能發揮早期農村的互助精神,實現共享經濟。
-780x585.jpg)
單打獨鬥買農機
走一趟新竹縣關西鎮「托斯卡尼田間民宿」餐廳的倉庫,烘穀機、碾米機、中耕機、插秧機、怪手,再看隔壁的廚房,製冰棒機、鍋碗瓢盆應有盡有,堪稱實體的「農具廚房圖書館」,每樣機具看起來都相當年輕,可惜卻都在倉庫裡閒置。
原來餐廳老闆羅文蔚曾長年進駐科學園區的員工餐廳,以在地友善或有機食材入菜,也製成精力湯外送。一開始羅文蔚向外採購,但一直無法克服供應量不穩定的問題,尤其園區要求業者開立長達3週的菜單,在無法確定產量的情況下也做不到,讓羅文蔚親自跳下來當起小農,在關西、內灣油羅承租近4甲土地,還利用自有8分地種植蔬菜。
為了務農,羅文蔚購買了中耕機、曳引機協助整地、增進生產效益,而為了確保稻米碾製不受污染,產量又「不上不下」,無法找到碾米廠願意單獨幫他碾米與烘米,他甚至自行投資農產後端加工設備,自己單打獨鬥。
-780x520.jpg)
成立農機具圖書館,倡導共享經濟
不過3年前,羅文蔚決定專心經營精力湯,從科學園區撤出後,所有他曾添購、使用的農機都成了「展覽品」,只能在倉庫中供人瞻仰;他開始思考,這些農機是否有活化、再利用的可能?
羅文蔚說,他收購的碾米機、烘米機,其實就在他住所附近,「我們這裡以前每幾戶農家就有一台碾米機、烘米機,密度和現在的便利商店差不多,」只是時過境遷、小型農業衰退,農機密度降低,連農民互助的情景都不復見,多逕自交由農會或碾米廠處理。
小農耕地不大、產量相對少,因此很少投入資金購買農機、加工機,甚至這些農機一年只用兩三次,還得花大錢進行保養,「不如投資一把鋤頭,凡事親力親為。」卻也因此增加傳統農業的勞動成本,「在年輕一輩的人眼中太辛苦了,也是永續農業的阻力。」
但如果成立互助會,共同購買農機、共同保養、共同使用,其實也和早期台灣農業社會互相租借水牛的情景一致。因此他提出「工具圖書館」的計畫,每年3600元的會費就可以租借各種農機,而且還可上網瞭解各農機目前使用情形,提早預約。
-780x520.jpg)
各方反應不一,羅文蔚:年底先以廚房工具試做
羅文蔚將這種「圖書館式」的租借想法和社區的總幹事、鄰近的小農,及「13市集」的農友討論,反應熱烈卻得來完全相反的評價。
「社區總幹事和附近農友都覺得一年要繳3600元會費太多了,不會有人要參加;但小農市集的人覺得3600元太少了,根本不夠支付維修費。」
另一方面,「圖書館式」的租借方式只要透過網路平台,就可以知道還有哪些工具可以借,以及哪些會員手上有閒置的工具,但也只有青年農民熟悉網路操作,傳統農民對網路仍相當陌生,「我想可能還是得有一個明確的據點,並靠農會、社區幹事、里長口耳相傳,告訴農友『那裡』有一些中耕機可以借,你要不要去看看?」
同時,互助會的成員也不能住得太遠,像是從關西到台中缺乏效益,「所以我覺得以社區或鄰近鄉鎮的方式很適合做,」羅文蔚說目前也有許多人透過網路和他討論,看能否在其他縣市推動。
除了農機,羅文蔚現階段先以自己居住的社區為「實驗所」,預計年底時會先開放自有的廚房、製冰機等簡單農產品加工廠,供社區、民眾、鄰近農民、學校使用,同時他也上募資平台擴展資源,希望摸索共享經濟的可能性。
(延伸資訊:羅文蔚的「食農工具圖書館」募資計畫)
很有創意的農村發展構想。
農機具的成本效益或可從分子(效益) 和分母 (成本、分擔人數) 兩方著手。
日本農業人口老化嚴重,當地農機企業商品企劃量少但多樣,更銷售全球 ( 非洲 ) 以攤提開發成本。
有一個日本節目 “カンブリア宮殿” 常常介紹農業相關的題材,例如這一集就是介紹某農機具公司:http://ppt.cc/hLXFl
期待上下游的農機具專題。 :)
請問此組織 目前還存在嗎? 如何聯繫繳會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