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子小酒館 台灣黑豚法式家鄉菜

在台灣,多數人對於法國菜的印象總是精緻、高雅拘謹,多選用鵝肝等進口食材,然而鑽研法國各產地的家鄉菜近10年的塞子小酒館老闆陳柏翰,打破法菜框架,挑選精養15個月的黑豬蹄,清蒸抹上芥末淡黃醬裹粉烘烤,膠質彈而不膩。或者下鍋乾煎「阿爾布瓦黑豬肋排」出爐淋上味道醇厚的莫內醬和康堤乳酪,微微噴烤,豬肉的水分和甜味飽滿。

打破規則,陳伯翰希望將法國家鄉菜的日常、簡單和粗獷,帶入台灣人心中,也藉由廚藝證明,好的台灣食材佐以適當烹調手法,同樣能做出好吃的料理。

IMG_8905-1280
塞子小酒館老闆陳柏翰(攝影/Alittle)

受母親啟發 從小奠定餐飲志向

為何堅持做法國家鄉菜?這得先從陳柏翰的餐飲學習之路談起,現年30多歲的陳柏翰小時候就會幫忙母親做菜,「母親很喜歡在家設桌宴客,而且做的料理都是像中餐名廚傅培梅那樣的中式大菜,小學放學回家時,一回家就是進廚房幫忙洗米,耳濡目染下便希望能朝餐飲方向邁進。」

陳柏翰大學就讀世新觀光學系的餐旅經營管理組,由於課程內容以管理為主,鮮少有料理學習課程,他只好仰賴打工「認識」西餐文化。陳柏翰說,在那個還善用MSN交流的1990年代,網路上有關西餐料理的資訊少之又少,不是透過書,就是直接進到大餐廳學習。

那個年代在台北無論是法菜還是義菜餐廳幾乎都集中在天母一帶,陳柏翰後來發現,相較義菜,法菜做法較複雜,具挑戰性,便索性朝法國菜方向鑽研,因此世新大學畢業後,他毅然前往英國藍帶廚藝學院深造。

不過陳柏翰坦言,英國藍帶廚藝學院的教學方法不如他所想的細緻,一道菜的教學頂多2到3天,教學主廚會簡單介紹基本食材、調控火候、調味等,對當時滿腦子法菜概念還很模糊的他來說,學起來總是一知半解,「甚至無法了解雞肝、鵝肝、松露之間的差異在哪?」

IMG_8768-1280
以台灣雞肝及肉品做成料理(攝影/Alittle)

台灣法菜多高級料理 多元、在地的家鄉菜少

陳柏翰直到2005年從英國藍帶廚藝學院學成歸國,陸續在北中南餐廳工作後,對於法國菜的掌握才逐漸純熟,不過這時他卻發現,台灣的法國餐廳很喜歡做精緻的高級料理,而具有風土和在地的家鄉菜卻難上得了檯面,有些餐廳甚至還會標榜多數採用進口食材。

另一個讓陳柏翰無法繼續做法國高級料理的原因是,「高級料理的耗材率很高,通常一個食材只取少部分,剩下的不是丟掉就是當員工餐,實在太浪費。」

陳柏翰深入研究法國產區的家鄉菜後發現,風土和在地食材早已根深蒂固在法國人生活當中,他指出,法國北部和鄰近庇里牛斯山一帶天候較冷,奶製品和料理中肉品的油脂率需求較多,反之,法國南部使用橄欖、番茄和口感清爽燉菜的比例會較高。

此外,陳柏翰舉例說,法國知名的產酒區,像波爾多、勃根地,常會將過剩或品質較不好的酒拿來入菜或做醬汁,因而延伸出具有產區風味的特色菜,「相較法國的高級大菜,家鄉菜的調味通常很簡單,頂多鹽巴或胡椒,很簡單而直接。]

IMG_8842-1280
台灣櫻桃鴨做成油封鴨(攝影/Alittle)

養殖15個月黑豬肉質細膩 高級料理不失分

但過於簡單調味的法國家鄉菜不見得能被台灣人接受,陳柏翰在研發菜單時,多少仍會做些轉換,像採訪這天示範的「勃根地田雞腿」,法國當地的作法是直接拿田雞腿肉沾奶油乾煎,經過他改良,田雞腿肉裹上綜合香草麵糊,下鍋油炸,呈現另一番風味。

IMG_8726-1280
台灣食材製作「勃根地田雞腿」(攝影/Alittle)

陳柏翰非但堅持做法國家鄉菜,還堅持要優先使用台灣在地的好食材,像這道「聖梅內烏爾德燉烤豬蹄」是選用屏東東寶黑豬肉棧的黑豬後蹄,經過4到5小時燉煮,再塗抹芥末蛋黃醬、灑上細緻麵包粉,進爐烘烤。

烘烤出來的豬蹄外皮酥脆,入口不會油滋滋,取而代之的是豬腳豐富的膠質和微微的芥末酸味,陳柏翰說,傳統市場買來的豬腳可能在宰殺過程放血不完全,或是保存不當,導致有些豬腳腥味很重,因而促使他上網尋找台灣優質的黑豬,沒想到東寶送來的豬蹄非常乾淨,解凍後的表面不會滑黏,還會散發一種特殊香氣,他只用「白水」煮,起鍋豬腳沒有腥味,讓人很驚豔。

東寶黑豬肉棧長謝旭忠則說,東寶的黑豬飼養時間都高達15個月,是一般白豬的3倍,如此大大降低脂肪中的三酸甘油脂含量,腥味較少,吃起來較不膩,而屠宰後肉品會存放在16度的恆溫空間裡,提供4小時的後熟時間,鎖住體內本來含有的酵素,防止纖維變軟。

IMG_8772-1280
東寶黑豬清蒸後裹上芥末蛋黃醬,準備裹粉烘烤(攝影/Alittle)
IMG_8860-1280
內酥外嫩的豬蹄是店內招牌(攝影/Alittle)
IMG_8877-1280
切開後外酥內嫩,肉質香甜(攝影/Alittle)

噶瑪蘭黑豚香氣甜度都好

陳柏翰另一道「阿爾布瓦黑豬肋排」則是選用宜蘭宜陽牧場的「噶瑪蘭黑豚」。這道料理事前只是簡單抹鹽和胡椒粉,便直接下鍋乾煎至表面金黃,隨後入烤爐反覆烘烤,出爐淋上味道醇厚的莫內醬和康堤乳酪,微微噴烤,輕嚐一口滿是豬肉的水分和甜味。

宜陽牧場的噶瑪蘭黑豚早已遠近馳名,其肉品更是許多國內大飯店的必備食材。據了解,宜陽牧場讓黑豬吃的發酵飼料以豆渣、酒槽和麵包皮等為主,同時添加燕麥片、麩皮、大麥片等物質,提升豬肉的飽和脂肪酸成分,也因為飼料中完全沒有動物性蛋白,沒有豬腥味。

陳柏翰指出,其實自從伊比利豬、匈牙利綿羊豬等國外優質豬肉開放進口後,這1、2年「西餐吃豬肉」這件事因為媒體宣傳變得很普及,雖然台灣養豬的經濟條件、飼養環境不見得比得上國外,但就單純國內豬肉比較,噶瑪蘭黑豚的油脂分布、香氣還有甜度已是台灣數一數二。

IMG_8702-1280
噶瑪蘭黑豚(攝影/Alittle)
IMG_8828-1280
「阿爾布瓦黑豬肋排」(攝影/Alittle)

飲食是生活交流 法式風景帶回台灣

「誰說法國菜一定得用法國食材,」陳柏翰自信的說,好的台灣食材佐以適當烹調手法,同樣能做出好吃的料理。而由此出發,某種程度,當消費者品嘗塞子小酒館的法國傳統菜時,還能進一步認識自身台灣食材的特性。

陳柏翰開設塞子小酒館已有3年半,他不設官網、臉書粉絲團,只是仰賴消費者間的口耳相傳,便屹立不搖直到現在,他坦言,畢竟在目前主流法菜市場裡,家鄉菜還是比較冷門,「刻意宣傳吸引而來的消費者,不見得真的理解你想傳達的概念,與其如此不如讓消費者主動找上門。」

吃法國料理不一定得很拘謹,陳柏翰說,「對法國人來說,吃東西是一種生活的交流,很多時候聊天才是法國人聚在小酒館裡的重點,而菜只是附屬。」而陳柏翰想做的,就是將這種法國鄉村裡的日常風景,搬到台灣來。

IMG_8942-1280

IMG_8976-1280
塞子小酒館以台灣食材料理法式家鄉菜(攝影/Alittle)

(本文為財團法人建蓁環境教育基金會專案贊助人事經費,但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