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不要香菜」潮T引來網友熱議,有人極端討厭香菜,也有人希望香菜多一點,但你對「香菜」知多少?上下游記者特別請來專門研究香菜的台中區農改場蔬菜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林煜恒,解析香菜的幾個重要數字。
底下的投票數字是2016年2月本文刊出時上下游網友投票結果,目前投票已經結束~~~
1萬公里外來的意外客
香菜本名「芫荽」(音同元雖),是一種繖型花科蔬菜,原生地來自1萬公里外的地中海地區,據傳是從西域傳入中國,但林煜恒說具體傳入台灣的時間、方式都已不可考。不過芫荽在原生地多以近乎雜草的方式存在,因此生命力、適應力非常好,在台灣種植也不易有病蟲害,即便粗放管理,通常一公頃也能生產出7200到8600公斤的芫荽。
一般繖型花科植物通常都有特殊氣味,主要是因含有酯類物質(香氣物質),因此在地中海、土耳其的國家主要是將芫荽的種子磨成粉後摻入食物中提味,和台灣常見的摻雜嫩葉不同。
另外,民眾熟悉的胡蘿蔔也是繖型花科植物。不過胡蘿蔔的葉子味道較芫荽強烈許多,因此不會被民眾拿來使用。
香菜(上)胡蘿蔔(下)
身高10-25cm,一株8-10片葉
台中農改場蔬菜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林煜恒說,,生長高度只有10到25公分,每一株可以長出8-10片葉子,因此採收時必須彎腰、相當辛苦,採收人工也比較不好找。
17-20度C最開心,不能超過30度C
芫荽最適宜生長的溫度落在攝氏17到20度C之間,不過即便溫度再低一些也不容易受影響,以這次寒害為例,彰化地區的芫荽並無明顯受損。
但芫荽卻相當怕熱,一旦超過30度C便會生長受阻,因此台灣夏季不適合栽種芫荽,在供應量上也會比較欠缺,導致菜價價格波動。不過林煜恒建議,可以竹竿架設約50到100公分高的黑網「幫它遮陽」來穩定生產。
30天種植可採收,24小時需上市
芫荽的產與銷非常快速。林煜恒說,從播種到採收只要短短30到35天,但採收後必須盡速把土塵清洗,並送到行口批發、周轉到各大通路和傳統市場,然後重新一輪的播種和收成。
而消費者購買時,可以從光澤、翠綠感辨別新鮮度,一般來說除非冰入冰箱,否則芫荽容易枯萎;但即便放入冰箱,也須於1、2日內使用完畢,保存期相當短暫,因此即便颱風前夕搶收、庫存也無法穩定芫荽的價格。
年產量1675噸,彰化因肉圓種最多
根據農糧署統計,去年全台芫荽產量達1675公噸,產地集中在彰化縣、雲林縣、台南市、新北市、宜蘭縣等地。主要是因彰化縣以肉圓聞名台灣,因此種植量和使用量上較其他地區來得多,而北斗農會也曾開發出香菜水餃,希望藉此增加香菜的附加價值。
另外他也建議,北部適宜種植的時間為8月到翌年3月上旬,中部為8月下旬到12月下旬,南部為9月到翌年1月下旬。整體而言,溫度越高地區、種植時間越短,因此適合在秋冬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