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薯條、薯泥沙拉……想要吃這些營養又美味的馬鈴薯加工品,前提是農民要有健康的種薯可以栽種,馬鈴薯因為是溫帶作物,拿到台灣種會產生許多病蟲害,像會讓結果率大幅降低的病毒病、染病時整個植株焦枯的晚疫病,這些病害都很容易讓讓農民、種苗業者血本無歸。
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7年前開始建立「健康種薯驗證制度」,透過組成專家團隊到田間輔導,從種薯就開始把關,經認證的健康種薯生產的食用薯,不但染病率低,每公頃產量還可超過40公噸,相較一般種薯每公頃收穫量約25公噸,健康種薯栽培出來的產量足足多了快2倍。

民間種薯良莠不齊 種苗場建立驗證制度
台灣馬鈴薯的年產量約有5到6萬噸,主要生產在雲林縣、台中市和嘉義縣等地,其每年所需的種薯量約需2200噸,過去因為苦無一套完整驗證制度,民間種薯的流通良莠不齊,像佔國產馬鈴薯大宗品種的「克尼伯」,只要濕度一拉高就很容易染上晚疫病,導致一季收成全軍覆沒。
農委會防檢局在98年制定「馬鈴薯種薯病害驗證作業須知」後,當年種苗改良繁殖場便開始發展健康種薯的驗證制度,種苗改良繁殖場繁殖技術課助理研究員王志正說,「第一年我們先把無病毒母株進行組織培養,隔年種出第一代『基本種』,確保品質後,隔年再種出第二代『原原種』,以此類推,至今總共栽培到第五代健康種薯,每公斤價格需33元,只比一般種薯再多3到4元。」
左邊為第一代基本種,研究員拿此基本種,分切每個發芽的區塊不斷往下栽種,可栽培出左邊的食用薯。

初期推廣免驗證費 健康種薯有身分證確保品質
種苗場建立的一套種薯驗證系統,要求第一代基本種、第二代原原種以及第三代原種薯必須栽培於溫網室中,而且還需和水田進行輪作或對土壤消毒,栽種期間還需隨時勘田拔除罹病株,以確保生產的種薯是健康的。
王至正舉例,像會導致馬鈴薯罹患病毒病,最常出現的病徵就是葉子青黃不接或捲曲,這部分不見得有經驗的種苗業者都能第一時間察覺,等到種薯栽培了一兩個月後才發現結果率大幅降低,若業者能來參加種苗場的健康種薯驗證,種苗場栽培期間就會派專業團隊到田間輔導,甚至用儀器協助檢測,及時拔除可能的病株。
王至正表示,經種苗場驗證通過的健康種薯第一代和第二代都不得檢出病毒病,第三代發病率需在3%以下,第四代則需在5%以下,因為有了把關,農民購買健康種薯栽種時,田間罹病風險會降低,栽種出來的薯塊還會比較大,每公頃產量大多都有40公噸。
種苗場今年還申請了健康薯種的產品標誌,未來經過驗證的種苗業者,其出產的每一箱健康種薯外包裝都會貼上驗證貼紙,上頭會記載品種、等級、生產單位等資訊,此外還有QRcode可供查詢。王至正說,由於目前健康種薯制度還在推廣期,業者向種苗場提出申請都不需驗證費,歡迎業者多加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