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牙帶勁的花枝丸,是不少國人的最愛。不過漁業署的年報顯示,近年台灣沿岸捕撈的花枝(烏賊)數量從4500噸銳減到800噸,已是資源枯竭的嚴重警訊。
不過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徐德華的研究團隊,歷經2年試驗,不僅能人工飼養3種台灣沿近海常見的烏賊,其中虎斑烏賊更能年量產達萬尾以上。雖然他說現階段飼料成本仍高、佔總成本6成以上,也仍在嘗試其他方法以降低成本;但花枝價格較章魚、魷魚高,野生採撈亦有每公斤300元以上的行情,在漁業資源枯竭的未來,會是養殖界的新星。
3種烏賊能人工養殖,虎斑烏賊更能量產萬尾
其實花枝是俗名,較正式的名稱為烏賊,目前主要都透過野外採捕取得。而台灣近海常見的烏賊便有4種,分別是虎斑烏賊、擬目烏賊、真烏賊和日本無針烏賊。其中前兩種為熱帶烏賊,繁殖期約在春夏兩季,後兩種則會在冬季時由中國、日本來到台灣產卵、繁衍。
但是根據漁業署年報,台灣一年可捕撈的野生烏賊數量已從巔峰的4500噸,銳減80%、只剩800噸,顯然已是資源嚴重枯竭的警訊。不過現在海洋大學海洋中心助理研究員徐德華在漁業署的藍色經濟成長計畫下,歷經1年研究,已能完全人工飼養並繁殖虎斑、擬目、真烏賊等3種烏賊,其中虎斑烏賊更能年量產上萬尾以上。
數量銳減8成,不過售價卻是魷魚的6倍以上,若能人工養殖,不僅滿足消費需求,亦能讓資源永續利用。(圖/徐德華提供)-660x496.png)
活體餌料佔成本6成,成本降低仍在嘗試中
只是想要完全人工養殖烏賊並非易事,首要問題便是得解決種苗來源。徐德華說,野生成體烏賊容易受驚嚇、不易捕捉,再加上捕撈時碰傷更易潰爛,平均只有一半數量可以用作種苗培養,而這也是導致日本無針烏賊因數量不足,而還未能完全人工養殖的主因。
取得野生種原後,便須在人為飼養的情況下完成產卵、養殖、交配、產下新世代後等階段才算成功,不過這部分便受限於物種特性而有不同的難易度,其中又以虎斑烏賊、擬目烏賊較為困難,「因為牠的產卵量較其他烏賊少,成功率大概只有5成左右。」
但歷經1年實驗,虎斑烏賊卻是首先達成年產量達萬尾的烏賊,只是目前還需克服的是飼料成本問題。
他解釋,虎斑烏賊的食性以小蝦、小魚為主,雖曾嘗試投過冷凍、濕式餌料,「但牠都不會吃,必須活體的豐年蝦,對牠吸引力較高。」卻也因此拉高生產成本,讓飼料費佔總成本的6成以上,對業界來說還有點抗拒力。
不過他嘗試以海生孑孓餵養,發現約可替代3成的活體餌料;再加上烏賊本身售價較高,在冷凍批發價上,每公斤117元,是章魚的2倍、魷魚的6倍,而野生採撈每公斤價格亦有300元以上。食用外亦可當作觀賞魚,因此後續行情仍佳。
-660x495.jpg)
若其他烏賊量產技術突破,四季均可有養殖烏賊可吃
另外他和研究夥伴也曾嘗試在台南進行養殖,他發現南部養殖業發達,不僅餌料成本便宜,土地亦較容易取得,亦是變通方法,只是須特別注意養殖環境管理。
他解釋,在東北角養殖烏賊屬「活水養殖」,即養殖池會和大海相通,水質乾淨、環境自然;但南部養殖池多以大排水溝導入海水,相形之下較為封閉,水質、溫度、鹽分的管理便會是成功與否的重點。
徐德華說,「我們測試鹽度大概24、25%,水溫攝氏26到30度C都不會有問題。」但南部常一場午後雷陣雨又大又急,就會讓鹽度會快速降低、改變水池溫度。
目前能人工養殖的烏賊完成一個世代,約需1到1.5年的時間,若真烏賊和日本無針烏賊的量產技術亦能突破,未來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人工養殖的烏賊。不過現階段徐德華已和新北市政府合作,於去(2015)年放流1萬尾種苗和5000顆受精卵,16日亦會再施放2.5萬尾種苗和1萬顆受精卵,希望復育海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