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鯖魚有機會長大,從2013年開始,宜蘭和新北市等漁會達成共識,每年6月是鯖鰺漁業的休漁期,七月才開捕。但今年南方澳扒網漁民出海捕撈,發現鯖魚體型甚至比以往更小,漁民無奈表示,「以前5條就有一公斤,今年卻要10幾條才有一公斤,不知道老天怎麼了,魚變這麼小。」
不幸的是,收購價也跟著大跌,以往一公斤20多元,現在跌到僅剩9元,南方澳一帶漁民緊急決議,若當天捕獲一公斤鯖魚有10尾以上,意味魚還太小,必須放回大海,當天收購價若低於15元,隔天就休漁,調整行情。
但這套規範屬於宜蘭地方自主公約,沒有罰則和公權力介入,再加上新北市的貢寮、澳底一代仍有漁民在捕撈,宜蘭地方漁業組織呼籲,漁業署應盡快跳出來統一協調,保護僅剩的漁業資源。
鯖魚漁獲量下降 大魚過度捕撈
扒網,地方俗稱「三腳虎」,也就燈船、網船和母船3船一組。漁撈作業開始時,燈船會開燈吸引魚群,等魚群聚集後、燈光減弱,母船和網船會一邊放網一邊靠近,最後一網打盡,效率很高,此漁法為台灣改良獨有,綜合了拖網和圍網船的優勢,經營成本又比圍網需5組船還低,很受東北海岸漁民喜愛。
扒網和圍網的主要漁獲就是鯖魚,其實鯖魚漁獲量下降、體型變小已非新鮮事,2013年海洋大學前校長李國添團隊發表的報告便指出,台灣近海花腹鯖的最大體長,已從2004年的43公分降到37公分,關鍵就在2、3歲的成魚遭過度捕撈,鯖魚被迫提早性成熟,從2歲提前到1歲開始當媽媽,體長於是變小。
過度捕撈、鯖魚提早性成熟衝擊著以此維繫生計的漁民,宜蘭近海圍網漁業協會總幹事邱嘉進說,輝煌時期鯖魚年產值高達30億元,如今卻只剩一半,漁民只好決定制訂休漁期。
每年2到3月是鯖魚的產卵期,6至7月是重要生長期,經過多方討論,宜蘭和新北市等漁會達成共識,每年6月是鯖鰺漁業的休漁期,農委會也在2013年將這項規範納入《鯖鰺漁業管理辦法》中,至今已連續執行三年。

休漁期三年 魚竟然比以前更小
休漁期執行3年,今年南方澳扒網漁民出海捕撈卻驚訝發現,鯖魚體型比以往更小,漁民江錦煌無奈的說,「以前5條就有一公斤,今年卻要10幾條才有,不知道老天怎麼了,抓回來的魚都比較小隻。」
更慘的是,捕撈的鯖魚魚體小,承銷商於是把收購價往下調,「去年至少一公斤有23元,今年從18元開始跌,隨著越來越多艘船回港卸魚,最後價格跌到只剩9元,連成本都不合。」
面對休漁期後竟是如此慘況,這幾天宜蘭南方澳扒網船主緊急開會,邱嘉進說,船主都很緊張,很擔心是生態浩劫,最後只好決定海上捕撈的鯖魚若一公斤有10條以上,表示魚太小,應該要撒網放棄捕撈,此外,若當天鯖魚拍賣價一公斤低於15元時,隔天立刻啟動休漁機制。
邱嘉進坦言,這目前只是內規,沒約束力也沒罰則,再加上貢寮、澳底也有扒網漁船還在抓,到時候只會一起擺爛,所以這份內規若沒有全體適用就是形同虛設,中央要負起責任、跳出來主導,而不是靠我們講。
江錦煌也說,抓回來雖然小隻,但還是有船主覺得:「人家都在抓,難道我們要休息嗎?」農委會應該要盡快出來協調,提出配套,如果要擴大休漁期,就應該要提供補助給漁民。
小魚放回海裡 存活率不高
此外還有當地人士透露,海上作業捕撈鯖魚後,發現魚體過小再放回海裡,通常只有3成存活率,這樣的管理辦法不見得有效。
漁業署漁政組組長施俊毅表示,農委會目前也在討論究竟是產卵期禁漁,還是成長期禁漁,對漁業資源復育才是最好的,目前已委託海洋大學做研究,他說,實際上今年鯖魚魚體變小和氣候變遷也有關,因為不只,小管、白帶魚、飛魚卵都有量變少、體型變小的趨勢。
施俊毅表示,漁業署也認同要統一管理,畢竟鯖魚是洄游性魚類,蘇澳外海禁漁,但富貴角沒禁說不過去,近期會開始找新北市、宜蘭等漁會談談,希望找到共同管理的共識,制定罰則,同時也希望調整禁漁期,等有結論就會著手來修改《鯖鰺漁業管理辦法》。
標題大大錯誤 才三個月 而且是一年休一個月
哪來的三年 大大誤導讀者
有因就有果 三腳虎再這麼挖下去
"山小"都沒有了.......
是人類在懲罰海洋生物吧,吃那麼多魚幹什麼,對海洋沒有丁點回饋,像殭屍一樣沒有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