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茄倒著種「更科學」?農業專家怎麼說

網路傳言番茄倒著種「更科學」,省空間且減少病蟲害,是真的嗎?上下游記者特別詢問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及熟悉番茄的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宋妤,兩人說,先撇開有沒有「更科學」,番茄的確就可以「倒著種」,趣味性十足,可當都市盆栽觀賞,而且橫、倒著種和病蟲害降低沒有關係,栽種密度才是重點。

UpsideDownTomatoPlanter
圖片來源:http://www.cheapvegetablegardener.com/make-your-own-upside-down-tomato/

蕃茄為何能夠倒著種?

台中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林煜恒指出,一般而言植物因為生長素IAA的影響,會有促進根部向下生長,莖部向上、向光的特性,而且IAA還能幫助葉片擴大、組織維管束分化、花器、果實成熟等功能。

不過若是硬要將栽培容器倒過來栽培,其實只要維持植物的生長條件──陽光、空氣、水、養分,植物仍然可以存活,生長素也能繼續作用,「你會看到番茄的莖很努力地想要往上長。」而根系理論上會占滿整盆介質土,畢竟整體生長空間有限。

只是番茄的莖相當軟弱,相當於藤蔓,因此倒掛栽培的番茄盆栽特別需要加掛枝條,供番茄苗攀附生長,而這也讓他適合用來做園藝裝飾。擅長番茄作物的中興大學園藝系教授宋妤也特別強調這點,「倒著種可以啊,但是你一定要給它攀附。」

但偏偏攀附也是番茄倒著種最大的困難點,「因為它會越長越大、越重,結果實以後還可能會整盆垮掉。」林煜恒說,所以加枝條後還要增加吊掛強度,倒掛番茄栽培才能挺住。

topsyturveytom

倒著種、斜著種都沒差,好摘最重要

林煜恒說,蕃茄倒著種可以讓番茄360度全面受光,但在一般溫室環境中也會是360度受光,不會有農民故意製造陰影、遮蔽作物生長;但確實倒著栽培格外需要注意水分控制,畢竟水往下流,會積累在盆栽底部,而根系也累積於此,「真的必須給得剛好。」甚至得靠滴灌栽培才能精準掌握。

不過一種說法是倒著種或「橫」著種,能增進透風空間、降低病蟲害發生。對於這種說法,宋妤認為重點還是在栽培密度和介質土是否遭到病菌污染,但倒、橫栽培都和這些因子無關。

只是所謂「橫」著種,精確來說是「斜」著種,技術上稱「落蔓」栽培。番茄一樣從地上長出後,超過160、180公分高,便藉由繩索向下繞、固定,但生長點仍朝上,供番茄繼續生長。這樣做的好處便是讓番茄結果位置降低,方便人工採收。

其實番茄依照品系不同,供採摘的高度也不同。像玉女、聖女番茄,植株可長到240公分,但超過160公分以上便不利採摘,因此實務上通常都會在170公分左右進行「摘心」,也就是將頂端的生長點摘除,讓番茄不會無止盡的繼續向上生長。

簡言之,無論各種番茄可以「長多高」,只要透過「摘心」或將番茄藤向下固定,讓採摘的農民方便作業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至於會不會推廣這種立體式栽培的方法,林煜恒說基本上倒種番茄可以當作食農教育的教材,讓學生更加認識植物特性,甚至未來也能應用在園藝治療上。

想嘗試把蕃茄倒著種,可以參考下面作法:

http://www.wikihow.com/Grow-Tomatoes-Upside-Down
http://www.cheapvegetablegardener.com/make-your-own-upside-down-tomato/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