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颱風後菜價浮動,昨日檢調大規模查「菜蟲」,結果查到「紅蘿蔔囤積」,農界均知,紅蘿蔔一年一收、冷藏保存以供應全年所需,消息出來讓農業界十分感慨,農業真議題很多,政府卻花力氣打擊無意義的紅蘿蔔囤積。
作者為台大園藝所碩士,六年園藝學專科、四年雲林菜市場果販、五年現役溫室農民。無土地、無資金、無經驗的三無(啥攏嘸)農一代,卻將農業視為此生志業。以下是她對農業政策的看法。
「檢調大動作調查終於抓到菜蟲了,300噸胡蘿蔔⋯⋯專案小組抓到農場僱用非法外勞,最高罰款75萬元….」
看到這些新聞,身為一個讀農也務農的溫室農,我想和學弟妹說,如果你不是家中有底的農二代,如果你有更好的發展,千萬別在台灣返鄉務農,太辛苦了,這個國家長久以來的大方向,看似挺農實質走向滅農。

農地新三寶─農舍、工廠、太陽能
精美的農舍、非法的工廠、打綠能旗幟的太陽能板,可說是農地上最有產值的作物。真正要蓋農業用包裝場,走合法途徑還得面對一堆規範限制!
農地農用喊了這麼多年,有落實了嗎?也因此,台灣農地的價格高昂,網路查都知道是世界第一。
嚴格卻過時的農業法規
偶然機緣下,有幸參與日本超商Lawson農業部門在台灣講座。其中一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台灣的T-GAP規範比日本J-GAP還嚴格,相信台灣農業發展是更好的。」當下覺得日方人真好,台灣農業法規常常是用限制來解決問題,對政府來說最簡單又不麻煩,而有關係者還能沒關係地鑽漏洞。
媒體渲染的農藥萬惡
在台灣,對於使用農藥似乎還有所誤解,隨著科技進步,大藥廠常推出效用更好、毒性更低的農藥,若有興趣可以上藥毒所查查台灣安全用藥規範。
只是,目前規範常常出現許多類似農作物的用藥完全不一樣,使人無法理解到底為什麼,連本科系的自己根本都背不起來還得翻資料。這樣依賴農藥行配藥的農民,會完全清楚哪些可噴、哪些不能撒嗎?
再加上,現在露天農作物大多請人代噴,如果被臨田污染,即使濃度遠低於標準值,只要該藥劑非該項農產品的法規用藥,新聞便會以斗大的標題「XX菜驗出禁藥」,誤導消費者造成恐慌。臨田污染相關法規只要一日不制定,推行再多驗證、標章都無法保障消費者和用心農民。
支撐產業,只剩高齡棟樑
勞動部不斷地想用農業缺工來解決失業問題,但是說一句難聽的,現在各行各業都在難請人,肯工作就找得到適合職缺,懶惰成性者更不可能願意下田。
在農業外勞開放未現曙光的現下,尚有農產品能吃,要感謝農村高齡棟樑還願意勞動、要感謝部分農作物已自動化;至於其他還沒自動化農產品,尤其是蔬菜,如果沒有每年颱風讓部分農民想去賭風災過後高價,願意種的菜農真有那麼多?但,必需嚴肅地說,缺工影響農業發展,之後只會越來越浮上檯面。
台灣淺碟市場,堪不起一點變化
在台灣已經很習慣聽到:菜價低迷、菜農泣豐收;或是菜價高昂、菜販哀哀叫。換成任何一項農產品皆適用,台灣就這麼丁點兒大,隨便一個氣候異常,就影響價格甚鉅。
~~缺貨就進口呀⋯⋯
OS:進口生鮮不是在亞馬遜或淘寶上購物,今天下單最慢過幾天就到貨。)
~~盛產就出口啊⋯⋯
OS:先不說全年供貨,連盛產期的供應量都不穩定,貿易商怎麼去談市場?)
~~那為什麼不穩定?
OS:沒有工人!沒有工人!沒有工人!!!
沒有工人,再厲害排程及栽培技術都是假的,依然只能侷限在逐漸退休的現有成員,穩定供貨更是難上難。
~~共同外銷啊⋯⋯
OS:現在耕地面積分散到光一個貨櫃裝滿可能要整合不只20個農戶,一季只會出一個貨櫃嗎?這種「爽缺」沒有深厚的產業力,只會走向曇花一現。
~~盛產時冰起來做調節呀⋯⋯
OS:才剛找到一位僅冰300噸胡蘿蔔,卻被扣上菜蟲之名的供應商,身為曾在菜市場打滾數年的現役農民,有種現在是要鬥死從生產到銷售整個產業鏈的感覺。
國際競爭力只是口號
務農至今也才沒幾年,似乎是為了掩蓋國家長久以來對農業的極度看輕,口號一提再提,搞得每年都好像農業起飛新元年,但很巧地卻又幾乎停留在空泛表面。而應該帶領產業進步的農業預算,又有多少編在具實質幫助的研究或是建設上呢?
看看政策再來考量是否投入
這幾年不斷地以各種補助、低利貸款、以及美好文宣鼓勵年輕人投入農業。但我想告訴學弟妹們,現下如果選擇農業來白手起家創業,為了要在裡面獲利而投入的那份心血,用在其他行業可能更值得。只能說,目前我們不會放棄也不能離捨,確實是因為對農業還有愛也還有債。
種植農作物需要的專業本就不易掌握,再加上目前政策法規環環相扣導致的種種限制,對於這樣夾縫中求生存之務農路,安份守己第一線農民的無力和無奈,何時才能傳達給法規制定者呢?我們想要的,是一個穩定產業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