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由美國烘焙界知名書刊“The Bread Bakers Guild of America”所發行的2017烘焙月曆,一月麵包、二月麵包、三月麵包……幾乎都是深咖啡色、麵包體上撒有白麵粉的傳統歐式全麥、裸麥麵包,但翻到七月份,揉合鮮綠、鮮黃、橘紅色的七月麵包讓眼睛醒了,這鮮豔可愛的三色吐司竟然來自台灣基隆暖暖「舞麥窯」。
「大概是看上我們的創新吧!」自稱「舞麥者」的張源銘笑道,加了甜菜根、菠菜、薑黃的三色吐司,不需要多調味,就能嘗到食材的香氣、 營養,獨特的造型顏色配比,意外受到國際青睞。
.jpg)
.jpg)
赴澳取回烘焙經,感念宗師傳授麵團的秘密
舞麥者的故事要從十年前說起,「那時候,我在網路上結識了麵包窯宗師Alan Scott,幾封信件往來後便飛去澳洲奧特蘭拜訪他,他毫不藏私地告訴我興建麵包窯的技巧、做天然酵母的方法,烤麵包的技術。」回憶起過往,張源銘指著背後的麵包窯,「這窯就是照著Alan Scott的設計圖造的!」心中滿懷感謝。
張源銘帶回了一張由Alan Scott親手設計的麵包窯設計圖,以及滿滿的烘焙經;自此之後,張源銘不僅自養酵母,更堅持麵包中不添加奶油、牛奶、蛋、肉,僅有少數麵包有加入起士,「動物性蛋白質比較容易腐敗,但起士經過加工,比較安全、不容易變質。」
然而,加入牛奶、蛋、奶油,就是貪圖那一絲香氣、以及綿密滑順的口感,張源銘反覆實驗,終於找到替代方案:以地瓜取代雞蛋、以豆漿替代牛奶、更以椰子油、初榨橄欖油取代奶油,「本來也想用花生油,但花生油真的太香了,會把其他食材的味道蓋過去。」張源銘表示。
腦子轉不停,拼湊出在地食材地圖
千萬別以為這樣的麵包很單調,只要添入烘烤過的果乾,亦或是蜜漬、鹽漬蔬果,甚至直接加入食材,便揉成了麵包籃中的「豆香花豆吐司」、「香菇糯米椒麵包」、「苦茶油黑橄欖」、「百香果麵包」、「咖啡甜桃麵包」……這些都還只是採訪當日出爐的麵包。
「我就是腦袋一直轉,想到什麼就想加加看!」張源銘表示,把黃豆泡水打成漿、和入麵粉、添進蜜漬花豆就成了豆香花豆吐司;將基隆常見的石蓴烘乾、碾碎,摻入麵粉中,又成了海藻麵包;甘蔗汁和入麵粉,便能做成蔗香吐司;再不然,將香菇、糯米椒、白玉蘿蔔絲、剝皮辣椒等食材層層鋪進麵團,又是一種做法……提到麵包餡料,張源銘毫不藏私、滔滔不絕地分享。
「本土食材入餡也脫不了色、香、味三原則!否則食材再好也是白費!」張源銘有感而發,必須得讓消費者看得到、聞得到,才能「有感」,「像是南瓜麵團,至少也要看到黃色;烏龍茶麵團也要隱隱透出淡綠色,消費者才會相信。」百香果、香椿也是看得到、又聞得到的「有感好食材」!
當然,嘗試的過程中難免失敗,「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水果酵素』!」張源銘解釋,酵素會將麵團筋性切斷,麵團便攤成一灘麵糊、發不起來;張源銘研究許久,才發現解方為「殺青」、「烤乾」、「減少與麵團接觸面積、時間」。
所謂「殺青」,其實就是高溫殺酵素,以鳳梨為例,直到最後一次發酵才加入經過烘烤、僅保留些微水分的鳳梨果乾片,降低鳳梨酵素對麵團筋性的破壞;百香果也同理可證,將百香果肉挖出,高溫煮滾後再過濾,減緩酵素對麵團作用。
.jpg)
眾裡尋他千百度,原來尋的那味是「童年記憶」
談到深坑出產、略帶焦香氣味的黃豆漿,或是基隆海邊盛產、滿是海味的石蓴,亦或是高雄美濃種得特好的豆類雜糧……張源銘如數家珍,不禁令人好奇,這一幅食材地圖究竟是怎麼拼出來的,「其實找這些食材不只是出於好奇,也是想找到自己記憶中的味道。」
究竟什麼味道是烙印在張源銘記憶中,久久揮之不去的兒時餐桌記憶?「哈哈哈!其實以前餐桌上倒也沒什麼!」張源銘自我調侃,記憶中的味道大概就是地瓜簽、老母親做的酸筍、還有那味鹹到不行的老蘿蔔乾。
「所以我現在在試老蘿蔔乾麵包,想要搬出家裡珍藏十五年的老蘿蔔乾。」提到那抹上一大把鹽、曬到沒半點水份、鹹到不行的老蘿蔔乾,張源銘眼裡堆滿了笑,「以前都是咬一口老蘿蔔乾,再扒上好幾口飯,好像就沒那麼鹹了。」
張源銘甚至動心起念,想請老母親重出江湖,把記憶中的酸筍滋味重新醃出來,再慢慢揉進麵團裡,「但可能要今年秋季才有了,因為去年竹筍不多。」現已在腦中慢慢構思「酸筍麵包」。
要讓真材實料「有感」,吃麵包的人最大!
採訪短短兩小時,張源銘隨身攜帶的定時器不知道響過幾次,不時面帶歉疚地說「抱歉抱歉,我去看一下麵包!」便轉身快步走向麵包窯,熟練地翻看、剷出一個個渾圓飽滿的麵包,再拍拍看麵包,聽聽麵包的聲音,「聽聽看聲音有沒有悶悶的,就知道麵包熟了沒!」隨後在麵包體上插上溫度計,拔出之際再看看溫度計是否有粘附黏稠的麵團。
為了在每天早上六點準時出爐,張源銘必須在前一天下午就和好麵團,經過一整晚的低溫發酵,隔天清晨三點再著手將發好的麵團分割、整形、完成最後發酵;日復一日,磨粉、和麵、備料、顧窯幾乎不假他人之手。
「其實做吃的,不為別的,就是要為吃的人負責。」張源銘語重心長地說道,自己的理念反而退居次位,「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吃的人喜歡、吃得健康、吃得好!」
有想過,是不是如果直接椰子胚乳磨泥或是椰漿粉(另做搭配香蘭葉成分麵團,或許可以是東南亞風路線),可能也仍會比椰子油容易壞,畢竟天然食材中本身應該就多有成長需要而自我分解澱粉、蛋白質、脂肪的酵素,特別是種子類(突然聯想到麥芽糖),蘿蔔似乎也會。(一些有名的蛋白質分解酵素蔬果,比如鳳梨、奇異果、薑、番木瓜,應該就都需要加熱處理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