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藜採收運用水稻捆紮機,比人工快8─14倍

文/台東農改場

臺灣藜又稱紅藜或赤藜,為藜屬之臺灣原生植物,栽培面積以臺東縣、花蓮縣及屏東縣最多。目前臺東縣臺灣藜栽培面積約150公頃,以達仁鄉、大武鄉、太麻里鄉、金峰鄉和海端鄉等地栽種較多,為原住民族傳統耕作農作物,具豐富的營養成分與保健價值,更富含膳食纖維。

近日臺灣藜需求量上升,未脫殼籽實的收購價從97年的40元/公斤上升至106年的180~220元/公斤,吸引許多農民投入種植,但人力需求高,成本也高,台東農改場研究以水稻捆紮機用於採收,發現效果良好。

紅藜採收需高勞力,應用「水稻捆紮機」效果好

台東的紅藜採收,目前需以人背負提籃或手持網袋進行採收,屬高勞力成本作業,每0.1公頃同時需要5人進行。作業方式為手採摘將藜穗取下後,放置在大型尼龍袋內,再搬運至田區旁車輛上,每0.1公頃平均花費8小時,速度慢且人工成本高。

為改善費時費工之作業方式,嘗試以適用於小面積水稻收穫,排氣量為179c.c之兩行式水稻捆紮機進行果穗收穫應用試驗。結果顯示,捆紮機低速檔位採收速度較人工快上8倍;高速檔位則較人工快上14倍,捆紮後的藜穗可方便運至曬穀場曬乾。

圖2.應用水稻捆紮機進行臺灣藜收穫可提升採收速度-1
應用水稻捆紮機進行臺灣藜收穫可提升採收速度

螢幕快照 2017-04-28 下午12.09.04

臺灣藜有潛力 機械化收穫減少成本

臺灣藜具有栽培容易、植株生長旺盛、造型優美、果穗具鮮艷色彩等特性,近年來廣受市場好評,價格穩定成長。傳統人工作業方式,除了增加農民生產成本以外,也使栽培面積和產量都受到相當大的限制。

透過機械化收穫,可大幅提高單位時間內作業量能和減少勞力成本,增加農民種植意願,不但是高經濟作物,又可兼具美化農地景觀,吸引旅客前來臺東觀光,為多用途且具有發展潛力之特色作物。

支持《上下游新聞》
以公民力量守護農業、食物與環境

我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客觀專業的新聞可以促進公共利益、刺激社會對話,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十三年來,我們透過新聞揭露問題,監督政策改變;我們從土地挖出動人的故事,陪伴農民同行;我們也以報導讓消費者與農業更加親近,透過餐桌與土地的連結,支持本土農業茁壯。

我們從不申請政府補助,也不接受廣告業配,才能以硬骨超然的專業,為公眾提供客觀新聞。因此,我們需要大眾的支持,以小額贊助的公民力量,支持上下游新聞勇敢前行。了解更多

  • 請輸入至少100元

每月定額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Line社群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 會員年度活動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 請輸入至少100元

單筆贊助回饋

  • 會員專屬電子報
  • 上下游新聞年度報告

安全付款,資料加密

支持勇敢無畏的獨立新聞!

每一篇深入報導,記錄的不只是農業與環境,更是共同守護的土地價值。請支持《上下游新聞》,讓真相發聲!

我要贊助

你的支持,讓土地的故事被更多人聽見!

支持《上下游》,讓台灣農業的價值被看見,守護安心的食物與珍貴的土地。

我要贊助
上下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