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這裡說的是取得國內13家驗證機構,合法生產的有機農產品,不是自己說的算的有機
http://info.organic.org.tw/supergood/front/bin/ptlist.phtml?Category=100989
1. 先評估你所在的地區氣候海拔,選擇適合的作物生產,不要看哪個菜價錢好就種那個,營造出適合該作物生長的環境,而不是強迫作物適應環境。
2. 設施是必須的嗎?如果要走高經濟作物,如無花果哈密瓜草莓栗子南瓜番茄葡萄櫛瓜等,有些病菌是靠空氣傳播,有機資材幾乎無解,這時候溫室就很重要了。還有就是你周遭慣性鄰居太多了,算是疫區很難去控制,也需要溫室。
至於葉菜類小黃瓜苦瓜絲瓜蒲瓜等瓜類,水平網室就很好用了,然後再人工授粉或是養蜂,網室可以隔絕瓜果實蠅。豆類的話,有網室最好,露天也可以。
3. 取得有機驗證一般要三年,一開始是轉型期,這裡我提出一個不同思維給大家參考,直到真正三年有機牌快出來再來種植,前面兩年半都在養地就好,不要種植作物消耗土壤的地力,就灑些綠肥就好,把隔離帶,周圍的綠籬黑網,田間的草相,水管水路供水配管,園區的分區生產規劃,溫網室設施搭建,找未來的通路點,先把基礎做好,營造出適合有機栽種的環境。
4. 等到快三年了,才開始種植作物,這樣保證會大豐收,然後又有真有機好價格,賺一年就抵的過轉型期的總收入數倍,還沒準備好不要進場,先打好基礎,研究作物特性,病蟲害,而不是在轉型期間胡亂嘗試種植,把地力消耗了也吸引一堆病蟲害。
5. 現行制度有機就是要先有前幾年轉型期後才能變真有機,然後農民每年付出了高額的驗證費用,還有土壤水環境的維持費用,要讓有機解套,必須由政府出面四處找偏僻土地設立大面積(上百公頃)的有機專區,還要土地重劃一個單位就五分地,這樣子鄰田污染和環境背景值就影響很小了。
然後直接宣布這有機專區不需要經過轉型期,直接生產出來就是有機了,然後此園區,所有進出都必須管制檢查,避免有心人士投機,然後承租期最少五年,績優客戶可以續簽租約。
6. 既然專區有了,那麼種植技術和資材也很重要,基礎資材統一由專區販售,特殊資材再用申請購買的。種植技術就要用維基百科之類的公開網站,把所有關於有機種植該作物的技術病蟲害防治都整合上去,讓人可以隨時網路查閱,很多新人就是苦於技術不好,更別說銷售了,都沒東西賣了。
7. 銷售通路面。在都市裡成立有機種植專屬的銷售點,由專區每日兩次統一配送。專區負責包裝和運輸,售價由農友自行定價,賣不出去就是拿該作物保障成本金額,然後給學校軍中社福單位去使用,當然專區人員也會教導農友農產品分級的重要性,慣性都有特優良劣了,有機為什麼好壞都混在一起,劣幣驅逐良幣。
8. 單打獨鬥的小農經濟,已經不適合現代社會了,唯有透過政府或是有公信力的單位去整合小農,才有力量去支撐產業,在質與量上進步,到時候外銷到其他國家也是有可能,只是人難免有私心,利益糾葛,遇到事情不能只是抱怨怪東怪西,整天碎碎念幹古無法解決問題,文青取暖罵一罵後很爽,但明天睡醒了問題還是在。
台灣農業的問題實在太多,每人看到的視野有限,會站在對自己有利的位置去提出說法建言,缺乏有全觀的人才去整合統籌,這也是國內各產業很嚴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