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替台灣農業培育下一代,除現有的農業公費專班外,農委會與教育部在106學年度共推「獎勵高中從農方案」,將公費培育機制進一步向下延伸至技職教育,提出農業獎學金、職涯探索獎勵金等誘因,另一方面也與現有的大學公費專班政策接軌,希望實際引導青年從農,替農業注入新血。

農委會:十年號召三萬青農,獎勵高中從農
對於青年農民的培育,農委會主委林聰賢指出,為了實現在十年內號召三萬青農的目標,農委會去年已經與教育部研商,於嘉義大學設、屏東科技大學、明道大學等開辦公費專班,也預計在107學年將宜蘭大學納入專班開辦行列,並另外針對國內農學校院相關科系設置一般農業公費生,就是盼望建立完整大學農業公費生培育機制,好培育優秀新農民,建構友善青年從農環境。
除大學教育外,為延伸農業教育的觸角,農委會也與國教署共推「獎勵高中從農方案」。對此,國教署副署長戴淑芬解釋,該方案目標對象是今年正等待會考結果公布、準備選填志願的國三學生,鼓勵他們可以選讀新社高中、苗栗農工、桃園農工、興大附農、員林農工、仁愛高農、佳冬高農、花蓮高農、旗山農工、內埔高農與北港農工在內十一所學校的「農場經營科」。
獎勵金鼓勵:學期獎助學金、寒暑價實習獎勵、就業儲蓄帳戶
在獎勵部分,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洪忠修則解釋,若學生在校成績排名全校前50%以內,且只有一小過以內.就可以申請每學期五千元的「農業獎助學金」;此外,若完成農業職涯探索,也就是利用寒暑假進行實習累計二十天,農委會還會給予一萬元獎勵金,最多可領兩萬元;雖然名是實習,但洪忠修也強調,針對實作認真的學生,農委會鼓勵農場主可給予薪水或適當獎勵。
而選讀相關科系的學生,在高職畢業及就業上有何好處?洪忠修表示,學生畢業後繼續選擇大學農業公費專班,在申請時有加分,就業更可使用「青年教育及就業儲蓄帳戶方案」,只要至農企業工作,教育部與勞動部每個月會在申請人帳戶裡存入一萬元,作為未來開業基礎。
農企業主:農業是賺錢的事業
至於外界普遍質疑該項做法是否在為農業缺工做解套?洪忠修強調,缺工部分其實有另外的2+2方案來負責,包含農業技術團、農事服務團等,但獎勵從農的部分,絕對不是要以此為目標,而是要讓更多優秀的人才投入農業,讓農業有辦法朝六級化發展;此外,曾獲選十大青農的侯嘉靖也表示,該項政策對有志從農者來說是很大鼓勵,但「政府花錢是要培養老闆、不是要培養工人」,像他這樣的企業主,會繼續幫助年輕人踏入農業,走出自己的路,畢竟農業是賺錢的事業,從農前途光明。
青農:若農學生能全數進入業界,將可解決缺工問題
年僅20歲、高中就從農的果農陳威志則是認為,該項政策對想要從農的人來說是利多,但就學期間的鼓勵,和後續就業後選擇留農會面臨的難題,還是會存在不少落差,因此若真的要讓學生都能發揮所學,正式進入農業的一環,應該思考整體農業環境和農民所得的提升。
至於平均每年九萬人次的缺工難題該如何解決?侯嘉靖呼籲政府應盡快開放農業外勞,讓基層的工作人手得以補足,另一方面也讓經過政府培育的青農,進一步發展技術和經驗,讓產銷更加順利。從農四年的陳威志在經歷農業教育和專業歷練後,則強調現有的教育確實有替農業打下基礎,因此若能讓受農業教育的學生「全數」進入業界,缺工問題或許就可迎刃而解。

台灣並不缺農民,缺的是政府的農業政策,農業是百年大計,只想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應該拉拔的是農二代農三代,讓下一代有誘因投入接受農業才是,農業是知識的傳承,減少摸索時間減少損失的金額,才不會浪費上一代累積的經驗,培養一些新進農民是腦袋有問題是嗎?官員不要坐在辦公室吹冷氣天馬行空想政策好嗎!!
农委会是地球上最低能拙劣的农政部门,承袭了陈仪的欺压台湾人民的血统
农委会每年招考五百名新进人员,必须从农学生,或农学生的兄弟姐妹二等亲中招考,不得从其它方面。
农委会和所辖机构的成员,每年必须下乡落户农林鱼牧家,实际习作农林鱼牧活三个月,并经过附近五户农户的认证,否则自动迟退。
他們領完補助,時間到了,就會離開,不用想太多,告訴大家政府有做事,消化預算而已,官員啊~要讓大家看得到農業的希望,大家自然會願意前仆後繼的投入的投入,頭痛醫頭不是辦法啊~